物种 | 黄花木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黄花木 |
拉丁名 | Huánɡ Huā Mù |
英文名 | Seed of Greenleaf Piptanthus |
别名 | |
界 | 动物界/植物界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2000m的草地、林下或林边或灌木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华本草》;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黄花木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ptanthus nepalensis D.Don [P.concolor Harrow]采收和储藏: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荚果,剥取种子,晒干。 |
《中华本草》:黄花木
拼音注音
Huánɡ Huā Mù
英文名
Seed of Greenleaf Piptanthus
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黄花木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ptanthus nepalensis D.Don [P.concolor Harrow]
采收和储藏: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荚果,剥取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2000m的草地、林下或林边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黄花木 灌木,高l-3m。茎圆柱形,无毛,皮绿灰色,小枝节处被柔毛。小叶3片;托叶合生披针形,长约8mm;叶柄 长约2-3.5cm;叶片椭圆状披针形、椭圆形、狭椭圆形、披针形,长4-10cm,宽1-2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无毛,背面绿色带苍白,幼时密被短柔毛,后变疏。总状花序顶生,序梗、序轮密被白色柔毛;具花3-7轮,每轮有2-7花;苞片轮生,卵形或近圆形;萼筒状,长1cm,密被白色绢状毛,5裂,裂片披针形;花冠黄色;旗瓣近圆形,中间常有褐棕色斑纹;雄蕊10枚,全分离;子房条形,被白色或淡锈色长柔毛。荚果线形,扁平,长7-12cm,阔1-1.4cm,先端突变狭,密被白色或淡锈色短柔毛。具花柱变成的细刺。花期4-6月,果期7-10月。
化学成分
全株含黄华明碱(thermopsine),臭豆吉碱(anagyrine),金雀花碱(cytis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5-a-羟基-7,17-去氢异羽扇豆碱(5-a-hydroxy-7,17-dehydroisolupanine)。
归经
肝;大肠经
性味
味甘;淡;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主风热头痛;急性结膜炎;高血压病;慢性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