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鹿茸 |
---|---|
门类 | 中药材·《本经逢原》·兽部 |
中文名 | 鹿茸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张璐·清(公元1617-1700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鹿茸·《本经逢原》·张璐 |
更多 | 《本经逢原》由清代著名医家张璐著,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1695)年,是张璐众多著作中唯一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张璐,字路玉,号石顽,生于1617年,大约卒于1700年,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
甘温无毒。形如茄子,色如玛瑙者良,紫润圆短者为上,毛瘦枯绉尖长生岐者为下。酥炙酒炙各随本方,但不可过焦,有伤气血之性,炙后去顶骨用茸。
《本经》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生齿不老。
发明鹿是山兽属阳,性淫而游山。夏至得阴气而解角,从阳退之象。麋是泽兽属阴,性淫而游泽,冬至得阳气而解角,从阴退之象。鹿茸功用专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取其补火助阳、生精益髓、强筋健骨、固精摄便。下元虚人头旋眼黑,皆宜用之。《本经》治漏下恶血,是阳虚不能统阴,即寒热惊痫,皆肝肾精血不足所致也。角乃督脉所发,督为肾脏外垣,外垣既固肾气,内充命门相火,不致妄动,气血精津得以凝聚,扶阳固阴非他草木可比,八味丸中加鹿茸、五味子,名十补丸,为峻补命门真元之专药。传尸痨瘵,脊中生虫,习习痒痛,淅淅作声者,同生犀、鳖甲入六味丸中,其杀虫之力与天灵盖同功。近世鹿茸与麋茸罕能辨别。大抵其质粗壮而脑骨坚浓,其毛苍黧而杂。白毛者为麋茸,其形差瘦而脑骨差薄。其毛黄泽而无白毛者为鹿茸,鹿茸补督脉之真阳,麋茸补督脉阴中之阳,不可不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