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肥皂荚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肥皂荚 |
拉丁名 | Féi Zào Jiá |
英文名 | Fruit of Chinese Coffeetree |
别名 | 肉皂荚、肉皂角、肥猪子、独儿粑皂角 |
界 | 动物界/植物界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坡杂木林中、岩边或村旁。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华本草》;出自《本草纲目》。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肥皂荚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采收和储藏:10月采收,阴干。 |
《中华本草》:肥皂荚
拼音注音
Féi Zào Jiá
别名
肉皂荚、肉皂角、肥猪子、独儿粑皂角。
英文名
Fruit of Chinese Coffeetree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肥皂荚,生高山中。其树高大,叶如檀及皂荚叶;五、六月开白花;结荚长三、四寸,状如云实之荚,而肥厚多肉;内有黑子数颗,大如指头,不正圆,其色如漆而甚坚;中有白仁如栗。煨熟可食,亦可种之。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肥皂荚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
采收和储藏:10月采收,阴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坡杂木林中、岩边或村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等地。
原形态
肥皂荚 乔木,高5-12m,无刺。二回羽状复叶,具羽片6-10;小叶20-24枚,矩圆形至长圆形,长1.5-4cm,宽1-1.5cm,先端圆或微缺,基部略呈斜圆形,两面密被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花杂性,白色或带紫色;花西风下垂;花萼长5-6mm,有10脉,密被短柔毛,裂片5,披针形;花瓣5,较萼略长;雄蕊10,5长5短;子房长椭圆形,无毛,无子房柄。荚果长椭圆形,长7-12cm,宽3-4cm,扁或肥厚,具种子2-4颗。花期4-5月,果期8-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荚果长椭圆形,长7-12cm,宽3-4cm,先端有短喙,扁平或肥厚,外表紫棕色,光滑无毛,内有种子2-4。种子近球形,稍扁,黑色,直径约2cm。气辛,味辛辣。以肥厚饱满者为佳。
化学成分
果实含肥皂荚皂甙(gymnocladus saponin)A、B、C、D、D1、E、F1、G,及两种单萜甙(6S)-2-反-6-a-L-吡喃阿拉伯糖酰基-2,6-二甲基-2,7-辛二烯酸[(6S)-2-trans-6-a-L-arabinopyranosyloxy-2,6-dimethyl-2,7-octadienoic acid]和(6S)-2-反-2,6-二甲基-6-[3-O-(β-D-吡喃葡萄糖基)-4-O(2-甲基丁酰基)-a-L吡喃阿位伯糖酰基]-2,7-辛二烯酸{(6S)-2-trans-2,6-dimethyl-6-[3-O-(β-D-glucopyranosyl)-4-O(2-methylbutyroyl)-a-L-arabinopyranosyloxy]-2,7-octadienoic acid}。
归经
肺;大肠经
性味
辛;温
注意
《本草汇言》:胃弱少食、不食之疾,忌用之。
功能主治
涤痰除垢;解毒杀虫。主咳嗽痰壅;风湿肿痛;痢疾;肠风;便毒;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撒或调涂。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凡肠胃有垢腻秽恶之气,郁于中则外生瘰疬恶疮肿毒;泄于外则为肠风,下痢脓血。肥皂荚专能荡涤垢腻,宣通秽积,肠胃洁净则诸证自除也。
2.《本经逢原》:肥皂荚,除顽痰垢腻,不减二皂(牙皂、长皂)。痴病胜金丹用之,亦取涌发,不使砒性留于肠胃之意。
3.《本草纲目》:去风湿,下痢,便血,疮、癣、肿毒。
4.《中国药植图鉴》:祛痰。治咳嗽痰塞。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