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设计是组织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1]。因此,课程设计始终是教学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必须重视与加强课程设计,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畜禽疫病防控技术是中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和特种动物养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畜禽疫病防控技术》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畜禽疫病防控技术》课程教学与教学实践。
1、课程定位与目标
1.1课程定位
畜禽疫病防控技术主要研究动物疫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和消灭这些疫病方法,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2],在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疫病防控和诊治占据重要的地位。在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畜禽疫病防控技术》是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课程[3],是畜牧兽医专业、动物防疫检疫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国内外同类专业中,均属于专业核心临床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切合生产实际需要,针对畜牧兽医专业工作岗位性质和特点,结合畜牧业的新发展、新变化、新动态、新技术、新方法[4]以及学院和专业的示范建设、学生参加国家执业兽医师考试和农业部技能大赛,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基于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要求,对畜禽疫病防控技术进行课程开发,研究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培养途径和方法尤为重要。
1.2课程目标
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畜禽疫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疫病方法的一般性措施;掌握人畜共患畜禽疫病防治、猪常见疫病的防治,禽常见疫病的防治,牛、羊常见疫病防治,其他动物常见疫病防治技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畜禽疫病预防的能力,具有正确诊断、合理治疗畜禽疫病的能力,同时具备处理重大疫情的能力。
2、课程设计
2.1设计思路
应该将课程标准与畜牧业企业行业标准进行对接,再把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中引入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开展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内容;教学安排与企业工作过程的需要对接;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方法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岗位的能力需要,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为核心,课程设计以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要求达到对畜禽疫病会识别诊断、会分析原因、会制定防控方案、会组织实施,学生综合能力为胜任工作岗位工作的要求进行课程改革。见图1。
2.2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畜禽疫病防控技术培养目标,共设置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6个模块的内容,即畜禽疫病防控技术概述、人畜共患病、猪疫病、牛、羊疫病、禽疫病、其他动物疫病。见图2。
3、教学方法及手段
根据课程内容,注重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法,生产现场、实习养殖场、动物医院等现场案例教学法,模拟现场案例教学法,网上案例库等案例教学法,老师和学生讲课角色转换法和网上资源共享教学法,结合任务驱动法、启发式讲授法、生产一线实例的多层次开发法等,不同内容选取不同的教法,并尽可能利用计算机机辅助教学,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3.1理论教学方法
3.1.1启发式教学法
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传染病图片,引出当次课需要讲授的内容,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气氛。
3.1.2案例教学法
运用养殖场的临床病例进行现场教学,教师从问诊开始,指导学生书写病历,组织讨论,启发学生进行诊断和制定防治计划,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根据病情拟定合理的防治方案。
4、课程考评体系
根据本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结合工作岗位、执业兽医师考试中对畜禽疫病防控技术技能和知识点要求,在考核方式上打破以往比较单一的注重理论考核的方式,把重点移到技能考核上,考核内容多样化,做到以人为本,重在能力。
其中20%为平时考勤成绩、单元测试成绩、作业及实训报告成绩、课堂提问及讲课成绩;40%为期末考试成绩;40%为实训技能考核成绩计算(集中实训技能考核占实训技能考核成绩的60%)。最后一学期生产定岗实习技能考核成绩是独立成绩。
这种考核制度的改革突出了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
5、课程改革特色
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同时获得独立自主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多样性、灵活性和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内与课外、教材与参考材料相辅相成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应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挂图、畜禽病理标本、生产实例、幻灯片、录像等,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做到深入浅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课堂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研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学习实训环境与生产实际工作环境的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