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术 视频来自:CCTV农广天地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20160107)
苏州御窑金砖在明代是为皇家专门生产的地砖,采用苏州当地特有的黄泥土,经过8道大流程,29道小工序烧制而成,成品金砖坚硬异常,而且敲击有金属般的脆响声,代表着中国古代制砖技艺的最高水平。 (《农广天地》 20160107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
相关新闻:
御窑烧制金砖自1413年开始,已有6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具有“皇家属性”、制作工艺特殊,御窑金砖在收藏市场备受青睐,曾经拍出89块金砖950万元的价格。然而,在科技如此发达的当下,御窑金砖却因为制作工艺极其复杂、精细,一度难以重制,濒临失传。
御窑金砖是紫禁城里所用之物,不仅代表着尊贵的身份,非凡的传统工艺,还蕴含了制作者“水火相济 变土为金”的文化精神。一块方砖、一张制作图,看似简简单单,却道出一烧一载,精品仅七成的艰辛与不易。最新出版的《御窑金砖》一书,讲述了这“一砖一图”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与精神,昨日,国家级非遗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金瑾,向苏州市档案馆捐赠了这“一砖、一书、一图”。
金砖金砖,到底何为金砖?紫禁城等皇家宫殿里铺陈的方砖为什么叫“金砖”,流传着多种说法。一说是敲起来有金石声,一说是因为运往“京仓”,供皇家专用,叫“京砖”转化而来。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两黄金一块砖”,专供皇家的方砖制作工艺精细,花费成本巨大,一块砖的价格相当于一两黄金,所以叫“金砖”。然而新出版的《御窑金砖》却还有更为深层的研究与解释。据本书作者之一,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金瑾说,这三种解释还不够,皇家建筑中,有许多以“金”字相称的构件或部位,比如“金柱”、“金井”等,“金砖”的称呼同样除了参考命名的历史背景,还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来理解。“紫禁城等皇家宫殿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主要依据的是阴阳五行学说,五行之中,金代表坚硬、牢固、长远和恒久,像‘金水’、‘金柱’、‘金砖’,这里的‘金’并不实指黄金,最深的涵义应该是坚固和久远,象征着基业安稳、江山永固。”
此次金瑾向苏州市档案馆捐赠的金砖,不同于以往,而是2015年最新烧制成功的“明清古法重制金砖”。这批金砖,遵循了故宫用砖的原则,“原材料、原工艺、原形质、原结构”,可谓是精工细作。其精品和成品率并不高,共入窑砖坯339枚,尺七扦泥坯的精品和成品率最高,入窑71枚,一二等品共68枚,精品和成品率达到了96%。而二尺沥浆坯最低,入窑23枚,没有一等品,二等品也仅有10枚。一块砖的技艺,可以上升到皇家高度,固然令人惊叹,然而其文化内涵和精神才是更值得人们去体味的。金瑾说,从2008年她主持启动重制明清古法金砖开始,六七年的研究与实践,让她感受到这种工艺的精妙与劳动人民智慧的伟大,同时最令她深思的却是这块砖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精神。
御窑金砖第六代传人金瑾介绍,金砖之所以得名,因其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明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建造紫禁城,从朝廷派遣官员监制金砖。其中,苏州陆慕镇(古称陆墓)的黄泥最为优质,烧造出的金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所以,被永乐皇帝赐封为“御窑”。
“陆墓窑户如鳞,凿土烧砖,终岁不绝”,这是《吴门补乘》对古代陆墓烧制“金砖”的描述。
一块金砖,需要经过选泥、练泥、制坯、阴干、烧制、窨水、打磨等29道工序才能完成,足足要一年时间。这其中,每一道工序都必须手工操作,环环紧扣。一道不达,前功尽弃。“烧制好的御窑金砖,满载55吨重的卡车压上去,没有丝毫裂缝。如果制作过程有瑕疵,出产时就会有细微裂缝,就没法用了。”金瑾告诉记者。
明清时期的御窑金砖,每块上面都刻有督造官员和制作工匠的名字。质量如果不过关,后果非常严重。所以,民间才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
明清文化学者苏舟子介绍,现在要买一块古代金砖也并不容易。前几年古玩市场还不时能看到,如今市场存量越来越小,乃至于难得一见。前些年御窑村拆迁时期,村民就不时遇到有人上门收购金砖。
这样的状况,造成金砖价格狂飙。粗略估计,近几年时间古代金砖价格涨幅在300%以上。目前,流落民间的金砖以宣统时期为多,当时清王朝岌岌可危,许多烧造的金砖甚至没来得及运到北京皇宫。“明代金砖则属罕见,年份若到了永乐时期则更为可贵。”苏舟子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