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收到很多工厂化越冬朋友们,反馈过来的很多问题。大家都反应,今年的越冬保苗不会太好干,苗比往年同期状态及涨势普遍偏低。更是陆续有朋友发现,今年育苗室的用水水质,照比往年差了很多。我们今天的这一期节目,就简要的来和好朋友们一同梳理,分析一下,困扰我们今冬保苗成败的“难点”,究竟都有哪些?
难点(一):今年的苗体状态及体质,普遍偏弱。
从今年春季的常温采苗开始,产卵量,孵化率,选育率,变态率都呈现一个较低的态势。到了夏秋季节,正好又遭遇了历史罕见的高温期,很多苗室在那段日子里,二十多天没有新鲜水源可换。苗的整体状态和生长率都大打折扣。这也是导致我们进入秋季以后,市场成体苗量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到了卖苗的季节,很多想冬季越冬的朋友,连自己苗场的留苗量都不够。纷纷夸地外购参苗的现象今年特别常见,很多人,搜集了周边好多家的各种状态质量不等的常温苗,回到家以后,重新整编入池。结果在起炉前纷纷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苗病害的发生。还有很多朋友不远万里的去其他省份选苗,抓苗。心愿都是好的,但抓回来的结果,大多数都是不尽如人意。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在当地看着挺好的小苗,抓回来,咱们自己就摆弄不好呢?是不是那边用了什么不该用的了?是不是被表面现象骗了?等等出现问题后的质疑声,也是不绝于耳。其实,我们抛开旁门左道不谈,如果外地小苗在出生地一直能正常生长,发育;但我们拉回来却不好养,或养不住,问题的本质在于,苗的生长环境发生了苗体所承受不了的不可逆性变化。通俗点来说,从外地到本地的这个过程中,“过度的环境不可逆应激反应”是导致了最终不好结果的主要因素。回过头来再看,为何往年这样的情况并不明显,但今年却特别普遍呢?就像我们之前节目分析过的,种质退化+水质污染+气候反常等等一系列的因素,注定了我们今年的海参苗体格,“先天不足”。这种情况下的养殖管理,就是要比我们往年的工作难度更大,需要我们付出的精力会更多。
难点(二):水质内容物的组成及稳定性变差了。
今年的高温期过后,圈里的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水质比往年同期,更容易浑浊了。很多人会觉得是水肥了,是好事儿。但当天凉了以后,发现圈水想清澈见底却变成了困难事。很多苗室,抽水后发现,滤水袋挂脏严重;加水入池后,发现,好多天池子里的水都是浑浊的,看不到池底的。在这样水质状态下的越冬苗,无论是状态,摄食都不会太理想。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水源水质的变化呢?其实一切的源头还是来自于夏季的那场高温。酷暑中,很多圈里的海参不同程度的损伤化皮死亡。那这些夭折的海参哪去了呢?有人会说,化掉以后融到水中了。顺着透潮排进大海里去了。还有的人说,被圈里的其他微生物包括动植物转化分解了。等等各式各样的说法。但不论怎样,事实的结果是,圈里的生态系统链条当中,在海参这个结点上断档了,以至于导致了后续一系列生态系统的紊乱和变化。海参作为以氮元素为代表的物质被其他藻类,微生物分解,吸收,转化,再分解,再衍生,再吸收,再循环。。。最终的结果是,圈里的生态循环,由于海参的大量缺失,而发生大规模的生态系统重启似的调整和改变,以此来达到和营造另一个新的稳定的生态系统。这个过程带给我们保苗人的感受是,镜检后,藻相和菌相都和之前不同了,水质不好调控了,和曾经的干法不太一样了。。。
难点面前,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呢?
1.养殖思维认知层面上,我们需要自我升级。一些不科学,不严谨的经验主义习惯,急需改正。举个简单的例子:往年我们越冬苗起炉时间的判断标准是以水温达到下限12度或14度为依据。很多人的棚温已经很冷了,但他觉得水温还没掉到临界点,就不着急起炉加温。结果当起炉几天以后,开始出现不同程度发病现象。这其中的思维认知上的差异,是导致后续发病与否的主要原因。
2.让“逆生长”状态下的冬季参苗,感受多一些“春意盎然”。体弱苗,是今年的普遍常态。相比于以往的“抗造苗”水温低些也不怕的情况正好相反。今年的“体弱苗”更适合多泡泡温泉。可以尝试水温比往年多提两度。
3.水质的内容物组成和池底污染程度的维护与把控;是今年冬季想保好苗的大前提。
4.养成“从肠计议”的好习惯。冬季的海参苗肠道需要我们格外注意保养呵护,因为一旦肠道出现问题,在较低水温的情况下,极易出现钝苗,不长的现象。肠道问题同时也是每年越冬期间,纤毛虫病高发的诱导因素。
5.重视并控制“每一次药浴时间”。不宜过久,警惕“毒素、药残”的积累量。这也是在为来年春季的长势,打好基础。千万别等到了长苗的季节,苗却长不动了。
特别鸣谢图片素材提供者:
许丹丹女士(水产苗种繁育技术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