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季节的用药选择
1、杀虫药物的选择
开春时水温低于15℃时,可以选择比如精制敌百虫,也可用阿维菌素溶液、伊维菌素溶液等杀虫剂。但注意尽量不要使用氯氰菊酯溶液、氯戊菊酯溶液等菊酯类烈性药物。尽量不使用晶体敌百虫,因其用量大,使用成本高,更重要的是晶体敌百虫对养殖对象的神经系统有麻痹作用,影响养殖对象的摄食和生长,犹其会影响刚开始复苏的鱼儿的状况,即便使用也应注意掌控用量。
4—5月份水温达到20℃以上时,就可以选择阿维菌素类药物了,但氰戊菊酯类药物仍虽慎用。在杀锚头鳋、中华鳋等甲壳类寄生虫时,要根据这些寄生虫的繁殖生长特性进行两次杀虫效果最好,一般间隔10—15天。
2、杀菌药物的选择
开春时水温低于15℃时,杀菌一般选择温和型消毒剂,常规养殖如用二氧化氯0.5ppm,溴氯海因粉100—200克/亩·米,聚维酮碘溶液25毫升/亩·米等,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消毒剂(强氯精等)。因为刺激性强的消毒剂对养殖对象刺激性大,而刚刚越冬过来的养殖对象的体质较差,抵抗力弱,容易引起其死亡;同时,刺激性大的消毒剂有杀藻作用,容易引起水质清瘦和缺氧,带来一定的危险性。
低温季节用药的注意事项
1、注意养殖对象对药物的敏感性。
2、注意水体溶氧,缺氧时尽量不用甚至禁用,在迫不得已必须用药时,需加开增氧机,甚至作好引水进池预案,以防不测。
3、多听天气预报,天气突变前后禁用或慎用药物。
4、注意用药时间,尽量在晴天后上午或中午时用药。
5、注意水质变化,如果突然水质清瘦或恶化时谨慎用药或禁用。
6、注意药物溶解程度,药物一定要充分溶解稀释,全池泼洒均匀;使用药物后尽可能开动增氧机。
低温或越冬后的鱼儿,相对来说要虚弱一些,可能因不慎操作而激发鱼儿不适反应,对发生应激反应时的处置采取如下措施:
(一)鱼乱跳或者死鱼反应的处置
可能是药物、氨氮等中毒;也可能是缺氧、浮游生物缺乏、寄生虫、天气等环境变化引起的应激。
1、花白鲢等鱼对于辛硫磷、硫酸铜等药物敏感,三四月间是低温季节,菊酯类药物的药效反而随温度降低而升高,此时用药不当极易导致花白鲢死亡。花白鲢对于氧气也比较敏感,尤其是多年没有干过塘的老塘,三四月份气温升到一定程度,藻类活性不大,而鱼开始活动,由于养分食物等缺乏和有害物的持续积累,花白鲢可能会无端死亡,应立即用一些有机酸多硫化合物等解毒制剂(如硫代硫酸钠)。
2、这个时期会出现由车轮虫引起的病症、或由锚头鳋引起的翘尾病和晴天不见鱼或虽见鱼但懒散的现象,这些现象除了水质有问题外,大多是寄生虫滋生所致,可以先行施用阿维菌素或专用杀虫药全池泼洒。
3、鱼经历一个冬季,大多数体质不好,有时随开春后温度的突然升高或者环境骤然变化(比如大量加新水或晴转雨等)就会对鱼有刺激影响,鱼可能会出现感冒病等。感冒病很难治愈,必须注意预防。
(二)鱼顶水、不吃食物、扎边的应对措施
不少池塘在注水时会出现大量鱼儿来顶水,还有不少跳到岸上去。可以在进出水口挂几个编织袋,每个袋子装几公斤漂白粉或其它药物,一来以药物的高浓度来驱赶鱼群,二来也可以鱼体消毒。
习惯吃饲料的鱼,如果突然间从饲料改变为草料投喂,鱼有时也不会吃或吃食不正常。但是刚投下去的鱼儿几天不吃食物也属比较正常的现象。
不吃食物也有可能是由于中毒、有虫、硬度碱度不适和底质败坏所致,虽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