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皮病是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之一。常在运输、拉网等操作或寒冬鱼体表皮损伤后发病。赤皮病又称出血性腐败病,赤皮瘟、擦皮瘟等。此病多发生于2-3龄大鱼,当年鱼也可发生,常与肠炎病、烂鳃病同时发生,形成并发症。
病原:荧光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水中,土壤中。杆状,无芽孢,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症状: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离群独游于水面,体表局部或大面积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头部颜色明显变深;鳍条末端腐烂、散开,鳍充血,尾部烂掉,形成“蛀鳍”;肠道无食,肠壁充血发炎,肠腔中充满黏液;鱼的上下颚及鳃盖部分充血,呈块状红斑;有时鳃盖烂去一块,呈小圆窗状,出现“开天窗”。在鳞片脱离和鳍条腐烂处往往出现水霉,加重病势。发病不及时治疗几天后就会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类,在我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流行,但是以水温25—30℃时为流行盛期。尤其是在捕捞、运输后。鱼的体表完整无损时病原菌无法侵入鱼的皮肤。只有当鱼因捕捞、运输、放养使鱼体受机械损伤,或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才能乘虚而入,引起发病。发病往往与鱼体受伤有关,是条件致病菌。
诊断方法:根据外表症状即可诊断。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的皮肤,因此病鱼有受伤史,这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因放养、捕捞、体表寄生大量寄生虫等原因造成鱼体受伤后,给病原造成可乘之机是发病的基础。同理,冬季由于冻伤,藕塘中饲养的草、青鱼也容易发生赤皮病。注意该病与疖疮病相区别,疖疮病的初期体表也充血发炎,鳞片脱落,但局限在小范围内,且红肿部位高出体表。
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1)彻底清池。(2)选择优质健壮鱼种,鱼种下池前用15~20ppm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严防鱼体受伤;在北方越冬池应加深水深,以防鱼体冻伤;投喂优质颗粒饲料,增强鱼体抵抗力。(4)发现鱼体表有寄生虫寄生,要及时将寄生虫杀灭。(5)适时对鱼池进行清整消毒,并在运输、拉网等操作后及时用药消毒。如果一旦发病,就要立即治疗。
2.治疗方法:疾病早期,全池外泼消毒药1~3次,即可治愈;疾病严重时,则需同时内服药饲。
(1)外用药:任选下列一种,外泼1-3次。
(1)漂白粉(含有效氯30%)每立方米水体放l~1.2克。先将漂白粉溶于水,滤去残渣后再全池均匀泼洒。(2)三氯异氰尿酸每立方米水体放0.4~0.5克。(3)五倍子每立方米水体放2~4克,先将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4)乌桕叶每立方米水体放3.7克干的乌桕叶(新鲜乌桕叶4千克折合1千克干乌桕叶)。先将乌桕叶用20倍重量的2%石灰水浸泡过夜,再煮沸10分钟,进行提效,然后连水带渣全池遍洒。(5)大黄每立方米水体放2.5~3.7克。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后,再连水带渣进行全池均匀泼洒。
(2)内服药(1)每千克饲料中加复方新诺明2~3克搅拌均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投喂,连喂3~5天,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2)每千克饲料中加恩诺沙星3~4克拌饲,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投喂,连喂3~6天,每天投喂2次。(3)每千克饲料中加氟苯尼考2~3克,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投喂,连喂4~6天,第一天用药量加倍。每天投喂1-2次。
当繁殖用亲鱼患赤皮病严重时,已停止摄食,应进行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每千克鱼每次注射20毫克或治鳖灵Ⅱ号3毫升,一般注射1次即可治愈;如在3天内尚未治愈,可以再注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