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棚的结构怎样?
为什么称为小棚,指的是它的面积并不大,棚的大小在1亩以内,通常有3种规格,按长度分别是20m、40m、60m,对应面积分别为0.4亩、0.6亩、0.8亩。以40m长度为例,棚为长方形,棚宽度大约9-10m,两边中央有门;地面高度约为1.9m,棚顶为拱形,以竹子或是钢架支撑,边上有骨架,覆白膜,阳光能透过;棚内深度大约1.2m左右,有石梁在中轴线上,沿石梁中间通进水管,靠两边摆放气头,边上覆膜,防止土滑落;通常为气泵24小时供氧,以井水养殖;通常放苗在4-5万之间,每个棚连同设施、饲料、苗种、用药等所有成本在内约在7000-1万元。
2.小棚养殖的优势有哪些?
首先,作为一个棚,它最大的功能是保温,通常情况下养殖一代苗,每年至少能养两造,养殖周期春造90天左右,秋造120天左右。小棚白对虾能够做到反季节养殖,春季通过锅炉加温,最早一造虾能在正月十五放苗,而少数秋季虾能通过锅炉加温最晚在元旦卖虾,这样能在虾价较高的时候出虾,尽管1亩不到的棚成本一年高达万元左右,但收益是不错的。
其次,由于将土地分隔开,风险被分散,只要不出现难以抗拒的外部条件(如天气、水源、苗种),通常出现问题都为散发,通俗一点说就是“没了一个棚,我还有几个棚”,风险与大塘、大棚比起来降低了不少。
第三,由于多数为淡水养殖,能规避海水养殖中高发的细菌、病毒病,比如去年今年高发的EMS早期死亡综合症今年在如东未曾出现过报导、外源性的病毒性白斑和桃拉病也很少见到。
第四,受到天气的影响很有限,小棚阻隔了外界和内部的环境交流,梅雨季除了气温和阳光,小棚养殖几乎未受影响。
3.小棚养殖的不足有哪些?
第一,由于分隔成小环境,且环境内生物种类单一,小棚内的环境是较难保持的,需要通过使用水质改良剂维持棚内环境的稳定,所以用药成本提高,每个棚每年的用药成本约为1000元左右,每次用药药量约为外塘的2倍以上。
第二,受水源和土质制约较大,如东本地有的井水重金属偏高,通常需要处理才能进棚,未处理进棚常会引起虾的“白头白尾”现象;小棚多为棉花田改造,个别土壤中有农药残留,影响甚至毒害虾;淡水养殖,水质、底质问题影响要多于细菌、病毒病的影响,通常后期会出现亚盐偏高、硫化氢上泛等情况,偷死和爆棚很顽固地充斥于整个养殖流程中;淡水中承载的微量元素很少,白对虾的软壳和脱壳倒藻现象很普遍,对外源的微量元素需求高。
第三,养殖门槛较高,小棚养殖白对虾已经摸到了设施农业的门缝,对于苗种、水温、水质、投料、用药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严格的管理,小棚与大塘使用着几乎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而同一个棚,每年新加入的养殖户都在抱怨秋虾比春虾难养,其实原因在于小棚春秋两季不同气候条件下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管理方式,很多春虾适用的的规则,秋虾上则是行不通。不按照气候环境制定管理规则的小棚无异于赌博。
4.最后说说
目前,由于气候的厄尔尼诺问题、地下水过度抽取、苗种的换代更新等问题,如东小棚白对虾的养殖与其他地方一样经受着考验,本人只是分享了很少的一部分,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另外,新人新文,说得不在理的还请指正,养殖过程中的问题希望能和大家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