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绒毛稀少,体小娇嫩,体温调节能力差,消化机能不健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力差,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否则极易引起发病和死亡。
l.温度。28℃~32℃最适宜,26℃以下雏鸭易拥挤扎堆,常因窒息而死。人工拨散雏鸭后,出汗多的很容易着凉感冒,人走后鸭群重新扎堆、出汗,如此反复,不仅感冒的雏鸭增多,而且雏鸭多次出汗后易引起啄毛,形成僵鸭。超过32℃,雏鸭即精神不振,吃食少,喝水多,体热散发受阻,诱发疾病,长期高温还可引起雏鸭大批死亡。雏鸭舍保温应遵循以下原则:群小稍高,群大稍低;夜间稍高,白天稍低;弱雏稍高,壮雏稍低;冬季稍高,夏季稍低。一般情况下,0~7日龄的雏鸭舍温在28℃左右,而后随其日龄的增加每周下降2℃,但昼夜温差不能超过2℃。
2.湿度。雏鸭舍要保持干燥清洁,相对湿度60%~70%最好,湿度超过80%,同时伴随温度不适时,雏鸭即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扎堆、呼吸困难、拉稀、绒毛松乱等症状,突出表现是啄毛,严重时雏鸭整个头、颈和背部的绒毛全部被啄光,外观好像用热水烫过后拔净了一样。这样的雏鸭大多发育不良,生活力、抗病力减弱,日后容易成为僵鸭。如遇低温高湿,危害严重,雏鸭的体热散失快,很容易着凉得病,而且饲料消耗增加。湿度如果低于50%,易引发雏鸭呼吸道疾病,且出现脚趾干瘪、精神不振等轻度脱水症状。
3.饲养密度。舍内平地饲养,第一周龄每平方米20~25只,网上平养密度可稍高些。密度过大,易造成雏鸭生长不均匀,还会出现呼吸道等疾病;密度过小,温度不易掌握,圈舍利用率低,经济上不合算。雏鸭的饲养密度应随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同时也要依季节而定,冬季密度可适当大些。
4.分群。在雏鸭开水、开食前,应根据出雏时间迟早和体质强弱,进行第一次分群,给予不同的保温制度和开水开食时间。开食后第二天,根据雏鸭采食情况,第二次分群,将不吃食或吃食量很少的雏鸭分出来另外喂食。育雏阶段要定期按强弱、大小分群,及时淘汰病雏。健康雏鸭每群100~150羽为宜。
5.饲喂与饮水。雏鸭出壳后要保证在24小时内开水开食,雏鸭的胃肠容积小,消化能力差,要求饲料品质好、易消化。刚出壳的雏鸭机体含水分75%左右,若24小时内不给雏鸭饮水,就会因严重失水出现精神沉郁、两翅下垂、嗜睡、眼球下陷、局部皮肤皱缩等症状。因此,对幼雏来说,及早供给清洁适温的饮水比喂料更重要,而且要保证24小时有水。料槽的大小、高低要适宜,摆放位置要适当,保证每只雏鸭都能吃饱吃好。
6.有害气体。雏鸭对育雏室内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十分敏感。有害气体超标会使雏鸭出现精神沉郁、呼吸加快、食欲减退、羽毛松乱无光泽等症伏。有害气体继续蓄积,雏鸭会出现眼角膜混浊、眼睑水肿、流泪、流鼻涕,进而食欲废绝,动作失调,最后仰头、抽风、瘫痪而死。造成舍内有害气体超标主要原因有室温较高,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育雏舍潮湿,污秽的垫料和粪便等有机物没有被及时清除,冬季用采暖炉取暖时舍内没有安装排烟道等。
7.挤压和鼠害。温度不适、装运颠簸、不定时饲喂、密度过大等造成雏鸭应激挤压致死,必须引起注意。鼠害不仅引起雏鸭死伤,还传染疾病,危害其他畜禽,必须严加防范,要堵塞鼠洞,关闭门窗。
8.接种疫苗。由于购进的雏鸭缺乏母源抗体,购进后要及时接种鸭瘟弱毒冻干苗、鸭病毒性肝炎苗等。且要经常打扫场地,更换垫料,保持育雏室清洁、干燥,每天清洗饲槽和饮水器,消毒育雏环境。
9.正确使用药物。鸭群发病后要及时请正规动物医院诊治,将病健鸭分群饲养,合理用药。
(来源:河北科技新闻网作者:李长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