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镇一黑斑蛙养殖场,面积65亩,共120口养殖池(见图1)。每口养殖池约0.4亩,塘中挖有“回”型沟,部分池塘有遮阴网(见图2)。2018年4月底根据每口池的大小分别投放10~12.5斤黑斑蛙卵。投喂配合饲料,平时饲料中添加多维及保肝的药物,池塘每隔2~3天用复合碘消毒一次,养殖到7月底,黑斑蛙平均规格约20只/斤。
7月8~9日,暴雨,整个养殖场被洪水淹没,牛蛙多聚集在塘边的围网上,洪水退去后,开始发病。刚开始一口池塘发病,随后周边的池塘也开始发病,发病严重的池塘每天死亡7~8斤。
7月31日到该养殖池调查,发病最严重的养殖池“回”型沟中水发黑,底发臭(见图2)。发病的黑斑蛙全身浮肿、瘫软、腹部膨大;双眼或单侧眼睛有一层白膜,呈白内障状,部分头歪向一侧(见图3)。从池塘中取4只发病的黑斑蛙,病蛙全身浮肿、歪头,单侧眼睛发白,呈“白内障”状(见图4),严重的双眼呈“白内障”状(见图5)。解剖见病蛙肝脏发黄,肾脏肿大(见图6),个别病蛙肺充气。分别从所取4只黑斑蛙的脑和肝脏接种至TSA培养基,做细菌分离培养,并取肝脏、肾脏用95%的酒精固定做病毒检测。
结果:利用PCR方法进行检测,采集的4只黑斑蛙内脏组织蛙虹彩病毒均呈阴性(见图7),未感染蛙虹彩病毒。细菌分离结果显示,4只黑斑蛙的脑和肝脏中均分离出大量的细菌,分离菌在TSA培养基上称圆形、隆起、边缘整齐、不透明的淡黄色菌落(见图8)。经16SrDNA测序鉴定为脑膜脓毒性黄杆菌(Elizabethkingiameningoseptica),药敏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出败康”、“肠苷康”等药物敏感(见图9)。
分析:1、脑膜脓毒性黄杆菌是养殖蛙类的重要致病菌,可致蛙类脑膜炎和败血症等疾病(见【病例460】),本病例歪头、“白内障”是该地区养殖黑斑蛙主要的疾病,传染性强,死亡量大,药物治疗效果差,经济损失大。经过实验室检测和临床症状观察初步诊断也是由该病引起。
2、脑膜脓毒性黄杆菌病的发生与水质环境有密切关系,本病例发病也是暴雨后水质、底质严重恶化后发病,保持环境优良和稳定是预防和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利洋公司研究所一室雷燕王小霞卢恩秋利洋水产药店新都店陈建提供2018.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