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虾是我国常见的虾类品种,深受消费者喜欢,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草虾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如果技术管理不到位,或养殖不科学,很容易发生疾病。今天就草虾常见的几种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1、尾棘萎缩病
常常会发生在无节幼体期,患病时刚毛、尾棘弯曲和短缩、以致污物缠身,幼体下沉,严重的时候会造成幼体的大量死亡。致病的原因多半是由于水质污浊引起。
防治方法:换新鲜的海水,保持水质清新。
2、气泡病
多数发生在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的阶段,一般出现在午后气温高的时候,发病时在幼体胸部或腹部的消化管道内,出现球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气泡,少者1个,多则3-5个。由于出现气泡,幼体比重相对变小,造成平衡失调而漂浮水面,久则死亡。致病原因是水中微细气泡被幼体纳入胃肠所致。
防治方法:加入新鲜的海水或换水,并加大充气量。
3、肝脏白浊病
是由病毒原发感染的消化系统疾病。多见于糠虾期幼体及初期仔虾,发病的幼体、仔虾常浮于水面打转,行动迟缓,肝脏显白浊色,不透明,重者肠道也变白浊,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使用二氟苯乙烯酸钠防治。
4、弧菌病
是由弧菌侵入血液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感染病。多见于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生病的幼体活动力明显下降,趋光性弱,腹部弓起,体色发白,在显微镜下可见到体内有大量的能活动的细菌。受感染的幼体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投入制霉菌素、磺胺类药有效。
5、红鳃病
鳃部长期缺氧或体弱、抵抗力差时,若鳃部组织受损,容易受细菌的二次感染,使鳃变红,病症越重,颜色越变深,病虾活力较差,但仍能正常摄饵。
防治方法:用抗生素如土霉素等拌料投喂,可防止细菌的继续感染,阻止病势蔓延。
6、烂鳃症
养殖池底部烂泥巴或残饵腐败大量堆积,使鳃部附着大量杂质,鳃组织受堵塞、损伤、变色,全面性或局部性显现变黑症状。
防治方法:注意水质管理,每天换水,连续一周;若池底老化,可使用池底改良剂如生石灰、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等。
7、黑斑病
受环境因素的刺激、蜕壳时被残食所致的裂伤,或长期无法蜕壳,使得尾扇边缘及表壳出现黑色斑状。
防治方法:使用茶麸药浴,并换水及提高水温促进蜕壳,可除去表壳的黑斑,但若细菌已侵入虾体的,则应淘汰。
8、烂尾症
因过度刺激引起冲撞,或蜕壳时尾部受伤,使尾扇溃烂、缺损,若病症严重时,会引起死亡。此症常和黑斑病一起出现。
防治方法:预防可用四级铵类10×10-6(负6次方,下同 )药浴,治疗可用粒状有机铜1×10-6-1.8×10-6,含量为20%的有机碘0.1×10-6-0.4×10-6药浴。
9、丝藻附着症
养虾池的透明度太高,丝藻就会大量繁生,附着于虾体,严重时长满虾体,会影响虾的活动和摄饵。
防治方法:利用水温刺激,促使其蜕壳。附着较严重的,可用硫酸铜0.5×10-6-2×10-6药浴,以杀除丝藻及加速蜕壳。
10、卡土常(肝硬化、肠炎)
患病时,虾体表壳变软,活动力差,并有靠岸现象,若将病虾的头胸部剪开可发现其肝胰腺有肿大发炎、变色或萎缩硬化的现象,后肠也可能有化脓现象,但鳃部有可能仍正常,也有可能因久病而呈黄鳃或烂鳃,死亡率相当高。
防治方法:选择健康的虾苗,以抵抗病原的侵袭,其次是避免虾粪、残饵、死藻及有机物的堆积,防止底质恶化和病原菌的繁殖。患病时可用抗生素如复方新诺明、土霉素等拌在饲料中投喂,以防止细菌的二次感染,投药量依虾体的大小而异。
11、虾外寄生原虫病
此病是由纤毛虫类的寄生虫引起的,虾鳃或体外附生一层白棉絮状寄生虫,使虾鳃受损害,甚至窒息死亡。
防治方法:可用茶粕水(含量10%)来促进草虾脱壳,除去感染部位;也可采取更换池水或提高水温的办法,促进草虾脱壳,恢复虾的健康。
12、虾体弯曲病
此病由于过高或过低的气温及水温,或在强烈太阳光下惊动草虾,使草虾产生抽筋现象,死亡率高。此病多发生在6月~8月高温季节。
防治方法:应尽可能在适宜的气温及水温下捕捉,或采取降低养虾池的水位再捕捉,可以防止草虾抽筋。
13、虾变红病
此病是由于投喂变质的饵料,特别是腐败的鱼类引起的,是一种营养性疾病。其症状是:虾体色由草绿变为黄绿色,再变为暗红色、红色,后期变为苍白色;虾食欲不振,生活力减弱,甚至虾体有恶臭。此病常在4月~10月发生。
防治方法:投放新鲜饵料,忌投喂腐败或变质饵料,并且要保持养虾池的池水洁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