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蛋消毒。入孵前,须进行必要的种蛋消毒处理。通过消毒,可避免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痢疾等病菌侵入胚胎危害雏禽生长。通常使用浸泡法:用塑料桶或盆盛清水10公斤,投入高锰酸钾0.5克,水立即呈淡紫红色,再加入30毫升甲醛(福尔马林)配成消毒水溶液。将种蛋倒入并浸没,1分钟后捞起。水溶液有褪色变化时,可逐次加入0.1克高锰酸钾。
2、正确施温。施温原则:"两头高,中间低","冬高夏低春秋平。"这里所谓的"高"、"低"是相对而言。比如黑凤鸡、山鸡等鸡蛋要求的平均温度是38℃,"高"至39℃,"低至37℃。
3、适宜湿度。孵化过程中,通过湿度的控制,可有效地调节禽蛋的失重速度,使胚胎正常发育。加湿应遵循"前后高、中间低"的原则。"前期"即全程前三分之一的时间内,胚胎发育、细胞分化缓慢,湿度宜大,以减少水分蒸发。最后期指将出雏的2-15天内,因已封口成形的毛胚进入肺呼吸,代谢旺盛,废气排泄量大,只有加大孵化箱内空气湿度才能提高排泄效率,满足后期发育之需要。中期至中后期时间长,孵化箱湿度相对偏低,使胚胎正常失重。温度的标准以空气相对湿度50-55%为宜,"高"为60-80%,"低"为35-45%,依所孵禽蛋的差别而定。
4、通风良好。孵化机内氧气含量每下降1%,孵化率约降低5%,二氧化碳含量超过1.5-2时,孵化率急剧下降。孵化前期耗氧量小,宜减少通风;孵化后期耗氧量大,应加大通风。但还应注意,太大量的通风换气会使湿度下降,须加强增湿措施。
5、翻蛋周期与角度。最佳翻蛋周期是每2小时翻1次。翻蛋角度以90度(±5度)为宜,小头朝下大头向上直立放置。孵化至剩三分之一时间,停止翻蛋而自然平放。
6、晾蛋和喷水。一般孵至3.5天后开始结合喷水进行晾蛋,每天1-2次。和盘端出在机箱外喷40℃温水,让其晾干冷却至蛋温35-36℃时,端回孵化机内迅速升温继续孵化。
7、照蛋。照蛋一般在孵化后第3-5天和出壳前7天进行,及时取出无精蛋和死胎蛋,检查胚胎生长发育状况。为了及时查看胚胎内部气室的变化和失重速度,中后期最好多照1-2次,以便及时调整供湿量。
8、出雏与助产。幼禽出壳时应及时查看,个别已破壳难产的可轻轻剥大口子、将头拉出来等待出壳。孵化机内最好开一盏小功率灯泡(如15W白炽灯泡),实践证明,孵化箱内开灯对雏禽破壳有帮助。
9、新脐与消毒。绝大多数自然出壳的雏禽断脐效果很好,但也有个别脐带吸收不好会出血,宜用碘酒涂在脐部消毒,确保每一只雏禽成活。
(来源:《新农民》200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