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水的分层,又称为水层温差、水温分层,或者又叫温跃层,是指水体从上到下(主要是表层和底层)各个层次的温度差,这里说的水的分层是指温度在水里的分层。水的分层现象尤其在湖泊,河流和水库以及深水体中是必然发生的。水体表层、底层以及其它层次的温度是不相同的。一般说来,水表层温度相较于底层温度要高,有一定的温差,这种温差不是均匀的。一般情况下,越是底层水,它的水温就越低,很浅的水体几乎不存在或者少有水温分层现象。
水的水温来自于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影响,当光线穿过水体,太阳产生的能量被吸收,转化成热能,水体被"加热"而温度上升便形成水温。养殖鱼塘上下层水温差异越大,那它的混合阻力也越大,水越深越容易形成水层温差,而水层温差形成后将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必然导致池塘上下层物质循环困难等一系列的诸多问题。
鱼塘里有大量藻类、有机物质和颗粒物质,相对于透明度较高的水体来说,透明度低的水体大大地提高了水体对能量的吸收。简单地说,就是透明度合适的水体,阳光由上而下照射进入水体后,能量逐渐被水体中的藻类及有机物质吸收,产生热量,加上光线受透明度影响,向下传递的光能越来越少,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少。这也是"肥水增温"的说法,宜于冬天的鱼类越冬。但是,透明度低的水体,高温层深度小于透明度高的水体。
热量从上层水体向下层水体的转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风的混合作用。天气晴朗的日子,太阳光产生能量在水面被吸收。在风力较大的情况下,整个水体循环且热能循环传递。如果风速下降,风力对水体的混合作用减弱。当水温和气温两者差异不大时,水的分层现象不明显,所以,春冬两季低温期时,上下水层的水温大致平衡,但在夏季高温期时,则是表层水温高于底层水温。
有人曾经测试如下:
水表层几厘米处24℃;
水下30厘米处21℃(距离水面0.3米温差3℃,平均每厘米相差0.3度);
水底2米处17℃(距离水面2米温差7℃,平均每厘米相差0.0035度)。
4米水深处,温度与2米深处基本相同,距离水面4米温差仍然大约7℃。
事实说明:接近水表层温度变化比较大,而向水深处温度变化逐渐逐渐地减小。这是因为:在太阳光照射之下,水表层温度升高比较快,而水的比热大、又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水体中下层温度变化缓慢、微小。距离水面越远(水越深)温度变化越小,水底层温度比较于水表层温度要低。
由于季节不同、日照强度和时间长短不同以及水体不同,水层温差情况千变万化。就全年来说:
3-10月,水表层、水底层温差比较大,可以达到9度以上;
11-2月,水表层、水底层温差比较小,可以趋近于零;
早晨,气温比较于水温低,随着太阳升起,水表层温度虽然上升,但是水温没有气温上升快,气温又高于水温了。同时,水表层、水底层温差逐渐增大。太阳越大,这种温差越大。
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气候冷热突变或寒潮来临或者下雪或者风风雨雨或者结冰,都有可能使水层温差逆转——水底层温度高于水表层温度,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底层的高温水上行,容易引发底质沉渣泛起,较易发生缺氧翻塘,但每年这种情况不多。
水的分层现象与水产养殖密切相关。水层温差的形成会阻碍水体的上下自动交换,会引发水质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水质恶化、底质恶化等。因此,养鱼虽然要求水深一些,但水深必然导致水的分层,这就需要我们尽量地打破水温分层的形成,破坏水的分层,融合水的温差,可以采用一些机械设备,比如开动增氧机、微孔曝气机等强行搅乱、混合水体,既增加了溶氧又调节了水质,还可以避免很多事故的发生。当然,遇有风浪时,水的分层也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资料整理编写: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