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溶氧是水产养殖的生命线,鱼虾的投饵、生长,水质的调节,底质的养护,都与溶氧的管理密切相关。溶氧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饲料系数、水质底质稳定、病害防治思路和执行方案。
池塘溶氧来源有几个,一是藻类光合作用,二是增氧机搅动空气带入,三是纯氧通过微孔管溶入。不同的池塘条件、不同的养殖模式和养殖密度,采取的方式和偏向各有侧重。本文着重谈一谈虾塘的溶氧管理。
虾塘分为高位池、土池两类,其他略。高位池原来的定义是高于海岸线的硬底化池塘,根据现在发展变迁,笔者认为,应该符于更合适的定义:便于集污排污、隔离病毒媒介的流水式养殖池塘。高位池的增氧配套是在1.5KW以上,动力完全足够,问题是目前的使用管理,值得商榷。而土池,顾名思义,就是泥底的池塘。这一类池塘的增氧配套介于0.5-1.5KW之间,笔者认为按照现在的对虾养殖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动力都不够,就更谈不上好的管理了。合适的土塘增氧,应该是与高位池增氧是一样的,甚至更高(因为没有集污排污),即1.5-3KW/亩。
目前我们养的南美白对虾,快大苗占据绝大部分,对虾长得快,自然需要的营养(饵料、氧气、矿物质、维多素等)就更多,需要的环境更加清洁。所以,溶氧的满足,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满足对虾的需要,不能仅仅满足于对虾不缺氧,而是更多的去满足整个池塘藻类和细菌的需要,特别是塘底的细菌;这,正如原来我们谈鱼塘的增氧---鱼塘增氧机不能定位于“救命机”,而要定位于“增产机”一样。
谈到这里,很多人会反感,地球人都知道增氧越多越好,问题是:钱、钱、钱?成本是摆在大家面前的拦路虎,就象绕不过去的坎。
大家静下来想一想,目前对虾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病害!
没错,病害才是最大的成本。而附带病害衍生的用药、换水和高饲料系数成本呢?我们还没计算呢。
目前对虾增氧成本普遍在1斤虾1块钱左右,如果我将这一成本增加到2块,甚至3块,这对我们的总成本有多大的影响?按现在的虾价去计算,依然是可以忽略不计。据了解,东南亚很多水平高的养殖场,增氧成本都在2块钱以上。
而我们的用药成本,现在是很少低于1块的,甚至2块(高密度高位池),饲料成本高1块很正常,而发病导致的提前卖虾,这个成本可以到10-20块。如果我们在增氧这一块增加1-2块钱的投入,是不是可以减少很多其他的成本支出?这个数学题并不难。
谈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对增氧的投入,没有那么反感了?我们继续…..
目前虾塘增氧机的管理情况。
1.对虾养殖过程,前期虾小、投饵少,有机质少,耗氧物质少,中后期虾越来越大,投饵一天比一天多,粪便、残饵等耗氧有机质渐渐增加。大多数人喜欢,前期不开,中后期再慢慢一台一台加开上去。这样既能满足虾的需要,又能省电费。
2.很多虾农喜欢停机投料,怕虾找不到料,或者是怕料被污泥掩埋,又或者是怕被水流卷到集污区。
以上两点看起来,好像都彼有几分道理。但笔者认为,这都是错的。
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吧:
1.水是会分层的。增氧机一停,水很快分层,水越深溶氧越低,塘底几乎零溶氧。经常停机就是让塘底经常缺氧,经常缺氧就会让塘底老化,产生,氨氮、亚态氮、硫化氢、吲哚、醛酚等有毒物质就会大量产生,这就是为什么一遇到大风大雨天气(反底),对虾多病害发生,就是这个原因。
2.高溶氧是有害的。停机后,水分层,藻类集中在水上层,上层水光合作用高溶氧,短时间的溶氧急剧升高,必然会导致气泡病的产生。这就是为什么风雨过后的大睛天,又是鱼虾(特别是幼苗)发病的高峰期。
3.虾是底栖的。中后期,塘底有机质本来就很多,停机后再投料,造成底部厌氧,虾在去寻找饲料过程中又不断翻爬塘底(形成反底),释放有毒物质。虾一直在低氧有毒的环境下进食,就是让他们找到了饲料,也没心情吃了,就是吃了,也不会快高长大。
谈到这里,大家对增氧的投入,是不是有点喜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