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资料网收录动物养殖、植物种植及宠物饲养相关资料,如家禽家畜、水产、花木、瓜果蔬菜等,欢迎查阅!

南美白对虾养殖处理“菌和藻”有妙招

时间 : 01-16 投稿人 : 尔蓉 点击 : 加入收藏

作者:厦门市科环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王维

南美白对虾养殖处理“菌和藻”有妙招 | 海水养殖

今天受《当代水产》杂志之邀,来和大家讨论一下对虾养殖中菌藻关系的话题。我不可能像学研机构的硕博专家那样专业,所以只能说说我在市场一线实践运用的一些经验与自己思考的一些原理。

(一)何谓藻相

首先,养虾要好水。这个概念大家都明白,但并非我们自以为好看的水,而是藻相优良的水质。何谓藻相?很多人经常说这个字眼,却并不清楚藻相到底是什么。所谓藻相就是水体总藻类的种类与比例情况。所以看藻相并不是走到池边睁着眼睛看看就可以的,必须取风头风尾的池水,用显微镜仔细检查,认真辨别,粗略计算每种藻类的状态,类别,数量。然后汇总一起看看其整个水中的藻类情况。

这里就涉及到水生微生物学、水化学等等很多只是了。不是专业出来的很难掌握的。

看藻相并非拿水去药店镜检一下就能确定的看明白的,很多药店其实只是粗略的看看大概是哪门藻类就可以了。

殊不知,每一门的藻类在一定条件下都有有益的也都有有害的。并非笼而统之的说绿藻、硅藻就一定是有益藻;而蓝藻、甲藻、裸藻就一定是有害藻。

镜检藻相是可以依照每种藻类的颜色深浅、形态大小、活动状态、胞内情况来大致的判断藻类的生存状态,若能严密的监控,就能判断大概什么时候会出现转藻、倒藻等水质变化,就能提前为施用调水药物做出诊断。甚至能通过一些藻相变化判断水质、底质恶化的程度,更厉害的还能推断水化走向。

当然这些能力是建立在常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的。没有镜检三年以上,没有扎实的水化学与水生微生物学基础,很难达到这种技术层面的。

这里我并不是要强调检查藻相的难度,而是说大家要想有把握的调好水质,培好藻相,不是一件万无一失的易事,但也并非无法做到。同时提醒大家如果要镜检藻相,一定要问清楚是具体的哪种绿藻哪种蓝藻,因为藻类的调控并非以门来决定的,而是以属种来决定的。

就是说并非绿藻就一定是好的,而蓝藻就一定是有害的。而且一些平时公认的有害藻类,在一些特定条件下有可能也会是有益的!

比如裸藻通常会引发缺氧,但如果在中后期的池塘,有裸藻往往要比没有裸藻的塘污染小。因为裸藻会大量的吸收利用可溶性有机物,从而一定程度的减少污染。

有如小球藻,大家都认为是优良的藻类,都会看作是最好的苗期饵料生物。但如果小球藻在水体中的比例超过六成,同时生长又非常旺盛的话,那pH将会居高不下,常稳定在9.2以上。而这么高的pH往往会令苗的鳃部、肠道黏膜受损,甚至会由于慢性碱中毒导致早期偷死。

再例如,若冬棚放苗季节遇到舟形藻(小型底栖硅藻),那就极有可能导致水体pH持续长时间过高,甚至还会因底部溶氧过高引起渗透障碍导致白浊和肌肉坏死。

所以看藻相并不能一概而论,而调水的关键还是在于调控藻相。我是一直都有建议客户在培菌追肥前镜检藻相,试问没提前搞清楚是什么藻相,如何又能保证你培出来的藻类就一定是优良的呢?很多时候你追了肥,第二天却倒藻或变了水色。很多时候并非你用的药劣质,大多数是你没找准追肥的时机。

近年来偷死高发,白便高发,瘦肉病高发。据我了解大都与藻毒素有关。并非有益藻类就一定是无害的,实际上很多藻类活着时无害无毒,但一旦死掉后就会产生毒素,哪怕是有些藻类死掉后并不会产生藻毒素,但大量死亡后在分解过程中也难保不会产生对鱼虾有毒害效果的中间产物,这类毒素我个人称之为可溶性有机毒素。

而鱼虾长时间的在有这些毒素的环境里生活,吸收了大量的毒素,就会慢慢导致表皮黏膜组织坏死,血液载氧能力减弱,营养吸收功能下降。继而引发肠胃炎症,肝脏坏死,肌肉畸形,甲壳溃烂,最终导致白便、偷死、棉花虾。

其实很多我们常常认为的有害藻类,在正常生存状态时是无害或者说是低害的,而一旦出现不正常生长或者死亡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危害。

如蓝纤维藻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这种蓝藻会令水色天蓝,而且它在水中旺盛生长时是均匀分布整个水体的,水质看起来蓝得渗人,而且还会越来越浓。

但只要它不产生死藻,不仅对鱼虾害处不大,还会有很问题的消除污染物的效果。

只要定时培菌改底,把其死藻分解氧化处理掉,鱼虾往往能养得比较好。

不过,这种藻类一旦大量死亡水化就会剧变,不仅pH、溶氧会急剧降低、氨氮亚硝酸也会马上就超标。最厉害还是蓝藻毒素会比其活着时高数十倍,会直接导致鱼虾中毒死亡。

我着重的讲解这些其实是想指出,很多时候,我们不要单单的看到藻类种类不好就一定要去调整藻相,这种时候往往会出大问题,不管你调好还是没调好,一旦用药就难免会引发很多连锁反应,调好了必然代表着之前那种藻类出现了大量死亡,那死藻产生毒素就是必然的了;若是没调好,不仅你的用药会产生继后影响,其他有益藻类也会出现生存困难的情况,后面的水质就非常难调了。

讲了这么多,其实中心意思就是虽然藻相重要,但水质的稳定更为重要。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藻相的优良,而藻类的生存状态更为重要。

不要等到藻类都死亡了,才想起来要培藻保水,不要等到水色都变了才想起来要改底培菌。将藻相不可避免要讲水中的浮游动物。

一些形体比较大的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等可以用一些不伤藻的方法处理,这里我就不细讲。

我在这里只讲与藻类处理方法非常接近的纤毛虫。我们常见的纤毛虫一般分为两大类:

浮游类与固着类。

浮游类纤毛虫种类繁多,在整个对虾养殖过程中很难形成优势种群,基本都是少量存在。

影响不会太大,只有比例超过一成时才可能因大量摄食藻类或剧烈耗氧令水质浑浊。

另外的固着类纤毛虫比较容易附着寄生在虾蟹体表鳃部,容易造成危害。

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个常识性的误区,就是其实无论哪种纤毛虫与鱼虾都是处于共生关系。一般是无害的,不用刻意去杀灭。纤毛虫是在可溶性有机质或小分子有机絮团较多的情况下才会大量繁殖的,只要有纤毛虫就说明水体中的污染物超标了。

而有纤毛虫其实不仅没有太大的危害,我们还可以利用它们对有机污染物的摄食来达到清污的作用,对虾身上寄生的纤毛虫也是一个道理。只是同时要注意增氧就是了。

当然如果纤毛虫过多了,自然会对藻类水质产生很多不好的影响。那我们其实也无需刻意去用药杀灭。因为现在市面上杀纤毛虫最便宜的药物都会对藻类有比较明显的杀伤作用。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很多纤毛虫会形成孢囊。纤毛虫的有种分裂生殖方式就可以通过形成的孢囊来完成大量繁殖。一旦受到药物刺激,纤毛虫就会形成孢囊,将虫体包裹起来。

慢慢的早孢囊内进行分裂生殖,从而一个虫就可能变成两个乃至更多!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用的药不仅没有杀死纤毛虫,反而还越杀越多了。

处理纤毛虫最简单的办法应该从它们的食物(有机质)入手。用强氧化剂(片剂结合粉剂)立体氧化水中的有机质,再配合活菌分解即可大量的减少纤毛虫生长所需营养,没有食物来源纤毛虫就会自然消亡。像纤毛虫过多的对虾最多再补补钙促蜕壳一下就搞定了。

(二)何谓菌相

藻相讲完,那菌相也就好理解了,自然就是环境中细菌的种类与比例。

就如同藻相一样,一个水体养殖环境里的优良菌相其实不仅仅全是有益菌,有害菌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这个也是我们养殖中经常犯的常识性错误。

很多人以为把有害菌杀光了,养殖就安全无忧了,殊不知很多时候水体里的细菌很多时对虾会很正常。而我们经常在消毒杀菌之后,对虾反而容易出问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如果肠道里的大肠杆菌繁殖过多就会引发细菌性肠炎,而少量存在时却不仅没有坏处,还能帮助肠道消化食物。

提到菌相,我们就要说说细菌生存条件的话题。一种细菌在环境里生存,首先必须要有它生存所必需的一些条件。

不论是盐度、碳氮比、氧还电位、溶氧都有一定的要求。很多时候我们用活菌产品老是出不来效果,就是没注意到细菌生长所需的一些基本条件。

首先每种活菌都有其生存所需的氧还电位。有些相对较高,有些相对较低。比如硝化菌、光合菌要求的氧还电位就相对比较高,但当底质恶化水质污染严重时这个水体环境都处于还原态,这种条件下,这两种细菌根本无法存活,那胡乱使用也就不可能出得了效果了。

比如乳酸菌所需的氧还电位相对较低,如果你刚刚用过消毒剂、颗粒氧或过硫酸氢钾这类的强氧化剂,那接着使用乳酸菌(包括粪肠球菌、EM菌)就不可能有什么好的效果。

细菌都是细胞形式存在的,所以细菌内外环境的渗透压就直接制约了细菌生存繁殖状况。这个渗透压是以盐度(氯化钠)来调节的,所以池水盐度其实对于细菌的存活有非常大的影响。当然现在一些厂家做的高品质的活菌产品有做广盐适应性培育。但依然免除盐度对活菌产品的巨大影响。

细菌都是细胞形式存在的,所以细菌内外环境的渗透压就直接制约了细菌生存繁殖状况。这个渗透压是以盐度(氯化钠)来调节的,所以池水盐度其实对于细菌的存活有非常大的影响。当然现在一些厂家做的高品质的活菌产品有做广盐适应性培育。但依然免除盐度对活菌产品的巨大影响。

碳氮比这个是细菌繁殖所需的基本营养。每种细菌所需营养不一样。如光合菌需要氨,而乳酸菌需要短链碳源有机物。这个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与活菌搭配使用的肥水产品的营养比例是否适合活菌,同样还要考虑一下水体、底部的营养会否影响活菌繁殖。

至于溶氧就很明白了,芽孢需氧,乳酸厌氧。活化芽孢时不打氧就没有效果,活化乳酸菌若拼命充气,那你得到的就是可能只是一桶糖水。

虽然对于细菌来讲,养殖环境的溶氧是充足的,但一些特殊时候,还是很容易出现用菌缺氧的情况。

同样的道理,乳酸菌是厌氧菌,所以在藻类光合作用最强,产氧最多的正午使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这就像养殖中有很多人利用乳酸菌产酸的原理来降pH,为何有的人有效,而有的人不但没效还越降越高呢?

主要就是因为大多数时候水体的pH偏高是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旺盛,溶氧偏高所致,这种情况下若是白天使用乳酸菌那不仅乳酸菌存活会出问题,药效出不来,这样用药反而还等于是给原有藻类提供营养,促进光合作用更加剧烈进行,所以可能就会更高。

看到了上面几个因素对活菌的制约效果,其实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也同样可以依据这些因子的调控来达到抑制致病菌的目的。活用这些指标的调控对于水体的菌相就能做到的及时掌握了。

使用活菌产品我们不仅仅是利用细菌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处理污染保持环境;同时也是利用活菌产生的诸多代谢产物里的抑菌成份来达到防病效果。

这些物质其实并不是完全有益无害的东西,很多时候它不仅仅对有害菌有抑杀效果,其实常常也会抑制有益菌的生长。

最常见的活菌相互拮抗就是乳酸菌与光合菌的搭配。乳酸菌会大量产酸,对几乎所有的常见细菌都有抑制作用。在池塘里使用时,乳酸菌使用后一段时间都不能用光合菌,不然光合菌基本无法生长起来。同样的道理,大量使用光合菌的池塘,偶然使用乳酸菌也不会出什么效果,除非你用量加大很多倍,倒是可以将光合菌给干掉。

(三)菌藻平衡

活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多种简单结构的小分子物质,而这个小分子的物质,尤其是无机的化合物就能直接被藻类利用。

这就是说,某些细菌的代谢产物可以帮助某些藻类生长繁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菌相决定藻相。

单一的菌相会促进单一的藻相形成,复杂的菌相就相应对产生复杂多样的藻相。对于养虾而言,藻相越复杂多样化,那藻相水质就越稳定,越能维持长久,因为一种藻类死亡后不会引起整个水体的覆灭,还会有其他藻类代替它成为优势种群。

这样的水体就不会轻易的倒藻,变质。所以对应的,我们在养殖中应该交替使用多种活菌产品,而不是认准一个活菌不停的使用。

注意:第一,用菌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分解力强的菌大多都会有些副作用,像芽孢、酵母会强烈的耗氧,粪肠球菌会大量的产酸等等。我们用菌时不能不考虑这些副作用给对虾以及水体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

第二,用菌分解死藻时营养比例要同时配好,芽孢酵母就搭配肥水膏;粪肠球菌就搭配氨基酸。活菌并非与藻类没有营养需求的交集。最常见的就是对碳、磷的需求是两者共同所必需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定期补碳的原因(磷一般仅在养殖后期才会缺)。

活菌将有机物分解出无机物。如果这些无机物达到一定浓度同样会反过来制约活菌的生长。这就需要依靠一定的藻类去吸收利用。这是我们常常忽视的一个问题。这也就是藻类对细菌反制效果。

说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处理亚硝酸,依靠活菌去分解底部的有机物切断亚硝酸的来源,同时依靠活菌推动硝化反应正向进行,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

单单看到这里,很多人就以为亚硝酸搞定了。其实不然,亚硝酸与硝酸的反应过程是可逆的。一边如果够多就会向另外一边反弹。

一旦反弹就会导致水质突变,从而引发微生态失衡。菌相往往就会因此而改变。此时如果不将生成的大量的硝酸盐处理掉,那用不了多久,亚硝酸又会升高。而这个时候就需要藻类出场来吸收掉富集的硝酸盐。

所以我们在处理亚硝酸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用菌的问题,同时还得检查藻相,看看这些藻类是否能大量吸收掉活菌分解产生的硝酸盐。

所以我们在处理亚硝酸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用菌的问题,同时还得检查藻相,看看这些藻类是否能大量吸收掉活菌分解产生的硝酸盐。

菌藻关系,我想就基本讲到这里了。时间匆忙,说得有点凌乱。请大家多多包涵。

这里我再另外补充一个近年来流行的对虾养殖模式——无藻养虾

由于这个模式与菌藻关系有些切合,所以我就拿到这里来讲讲。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藻相很难调控,现在有很多地方都在搞浊水养虾,无藻养虾。

实际上所谓的无藻养虾也并非完全没有藻类,只是藻类确实比较少而已。其主要的工作就是人为频繁的调控菌相,氧化改底。就像前面我说的,本来须要藻类吸收利用的一些物质,在这种养殖模式下就必须依靠药物来处理掉。

要注意的,一是注意底氧维持;二是经常解毒补充碳源;三是注意多用表面活性剂来打破水体分层缓解杂质附着。

我们常用的活菌产品其实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的。比如光合菌的保质期实际上只有六个月,使用之后也就能作用1-3天而已。而一般的EM菌保质期也就4-6个月。作用时间也差不多2-5天左右。能达到3天以上的也算不错了。质量好的保质一年一般没问题。作用时间能达一周左右,活性好的能长达两个月。

好了上半场到此为止。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