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资料网收录动物养殖、植物种植及宠物饲养相关资料,如家禽家畜、水产、花木、瓜果蔬菜等,欢迎查阅!

淡水养殖鱼类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

时间 : 05-03 投稿人 : 华容 点击 :

小瓜虫病俗称“白点病”,它是一种世界性广泛流行的鱼病,1876年由法国人Fouquet描述并将病原定名为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iis)。多子小瓜虫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几乎能感染所有的淡水养殖鱼类,尤其对无磷鱼类如叉尾鮰、黄颡鱼等危害严重。

【病原】多子小瓜虫隶属动基片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

多子小瓜虫的形态随其所处的生活时期不同,而呈现很大差异。

成虫期:成虫期虫体(图1、图2)又称为滋养体,虫体较大,肉眼可见,一般为椭圆形或球形,乳白色。体披有分布均匀的纤毛。胞口位于体前段腹面。胞口表面观似人“右外耳”。口纤毛呈“6”形。围口纤毛从左向旋入胞咽。体中部有1个马蹄形或香肠状的大核。小核球状,紧贴于大核之上。胞质内常有大量食物粒和许多小的伸缩泡。

淡水养殖鱼类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

▲图1、成虫期模式图(仿倪达书等)

淡水养殖鱼类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

▲图2、显微镜下的小瓜虫

幼虫期:幼虫(图3)体呈卵形或椭圆形,前段尖,后端圆钝。前端有一个乳突状的钻孔器。体前方有1个呈“6”字形的胞口,胞口上方有1个反光体。全身披有等长的纤毛。在后端有1根长而粗的尾毛。大核椭圆形或卵形。体前端有1个大的伸缩泡。

淡水养殖鱼类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

▲图3、小瓜虫幼虫期(仿倪达书等)

包囊期:脱离宿主的虫体在2-8h内形成硬质包囊。包囊形成后,虫体在包囊内不停转动,马蹄形的大核逐渐变为圆形或卵形,小核可见,包囊内虫体胞口逐渐消失。2-3h后,虫体开始分裂,经9-10次分裂后就不再分裂。

【生活史】多小瓜虫生活史(图4)为:①掠食体钻入鱼类皮肤后被寄主组织包被(EN);②包被的掠食体发育成直径约1mm的滋养体,并在鱼类皮肤上形成灰白色的包囊;③包囊破裂,含有大量伸缩泡的滋养体离开寄主自由游动,并沉降到池底后自身分泌一种凝胶状的包囊壁;④~⑧包囊在1h内形成并开始以横裂的方式繁殖,最后产生近1024个,长度在30~50μm的梨形掠食体(掠食体只含有1个伸缩泡);⑨包囊壁破裂释放掠食体,掠食体在1d内入侵鱼类皮肤,第二天仍没有成功钻入鱼类皮肤的掠食体将死亡。

淡水养殖鱼类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

▲图4、多子小瓜虫生活史(仿Heinz,2008)

【病症】虫体寄生于体表(图5、图6)、鳃丝(图8)及鳍等部位。寄生于鱼的皮肤、鳍、头、口腔及眼部等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小点状白色包囊,严重时鱼体浑身可见小白点(图5),故称为“白点病”。它引起体表各组织充血,并同时伴有大量黏液(图6、图7),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病情严重时,鱼体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病鱼食欲减退、游动迟钝,漂游水面,有时也集群绕池(图9),鱼体不断与其他物体摩擦,不久将成批死亡。

淡水养殖鱼类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

▲图5.叉尾鮰体表寄生小瓜虫后形成肉眼可见的小白点

淡水养殖鱼类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

▲图6.患小瓜虫病的叉尾鮰体表布满小白点、黏液,体色发黑(齐同俊)

淡水养殖鱼类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

▲图7.患小瓜虫病的黄颡鱼(齐同俊)

淡水养殖鱼类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

▲图8.淡水白鲳鳃丝上寄生的小瓜虫(齐同俊)

淡水养殖鱼类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

▲图9.患小瓜虫病的叉尾鮰苗种池虫集群(齐同俊)

▲患小瓜虫病的黄颡鱼游边(来源网络)

【流行与危害】小瓜虫病在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对宿主无选择性,各种淡水鱼、洄游性鱼类、观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对无磷及鳞片不发达的鱼类感染尤为严重。

小瓜虫病受温度的影响。小瓜虫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水温15~20℃为流行盛期,但水温5~7℃或27~28℃时部分鱼类也能感染。幼虫的侵袭能力与水温也有直接的关系,水温为15~25℃时侵袭能力最强,其余水温条件下侵袭能力低下;水温高于30℃时,多子小瓜虫虫体会停止发育。此病多在9-11月、3-6月发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温、缺乏饵料、水质清瘦及鱼体受伤、抵抗力低的情况下易流行,苗种期间感染率极高。

生活史中无需中间宿主,靠胞囊及幼虫传播,特别是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更容易发生此病。水温为25℃时多子小瓜虫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需3-6天,15℃时需要10天,而在10℃时则需要30天以上。另外,多子小瓜虫对鱼的种类及年龄均无严格选择性,是分布最广的淡水鱼类寄生虫之一,它遍布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从欧洲大陆向北延伸至北极圈,是一种世界性鱼病。

【防治方法】目前尚没有治疗小瓜虫病的特效药,所以此病的防治关键点为彻底清塘、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环境及增强鱼类免疫抗病力。

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放养鱼种前用生石灰对养殖池塘彻底清塘。

2、提高养殖水体水温。小瓜虫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通过提高水温可阻断多子小瓜虫生活史中某一环节,使其不能完成生活史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池塘养殖条件下在秋末、冬初及初春时期可通过适当降低水位以提高水温的办法实施预防。

3、在小瓜虫病流行季节对有棘鱼类(如黄颡鱼等)苗种实施转塘、并塘等越冬准备时,拉网操作应避开阴雨低温天气,应在晴天水温相对较高时进行捕捞运输操作,且谨慎操作以避免对有棘鱼类产生损伤。

4、提高养殖鱼类免疫抗病力。鱼类生理状况与小瓜虫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鱼类机体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受到小瓜虫掠食体的侵袭。因此,在小瓜虫病流行季节,应加强养殖鱼类营养,同时每隔15-20天口服“穿梅三黄散+新肝宝+酶合电解多维”3-5天以提高鱼类的免疫抗病力。

5、培肥水质。小瓜虫病的发生与池塘水质的关系密切,一般在水质清瘦的池塘中小瓜虫病易多发,因此在小瓜虫流行季节应适当使用“氨基酸肥水膏”或“光粼粼”等培肥水质。

6、适当控制养殖鱼类的放养密度,以降低小瓜虫感染机率。

小瓜虫病治疗方法研究概况

小瓜虫病发生前期不容易被发现,在临床上观察到小白点的时候已经是中度或重度感染。多子小瓜虫特殊的生活史和形态结构,造就了其对外界环境极强的抵抗力,尤其是滋养体阶段,一般药物很难渗透到寄生部位。曾被广泛用作防治小瓜虫的特效药硝酸亚汞或醋酸亚汞,但因药物毒性强、严重污染环境、涉及“三致”问题,目前已经被国家列为禁用渔药。

1、硫酸铜或饱和食盐水。硫酸铜0.5mg/L全池泼洒,食盐7-20g/L全池泼洒。硫酸铜或食盐只能刺激小瓜虫脱落,并不能杀死虫体。有时会加速滋养体的脱落,在池底形成包囊而产生大量的纤毛幼虫,从而引起鱼类大量感染。

2、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国外采用福尔马林(15-25ml/L)或高锰酸钾(2-5ml/L)治疗小瓜虫病。

3、环烷酸铜。黄江峰等(2015)研究表明0.1-0.2mg/L环烷酸铜对小瓜虫幼虫及成虫都有较强杀灭作用,0.4-0.8mg/L环烷酸铜能控制小瓜虫包囊分裂。

4、辣椒和生姜。将辣椒粉和生姜加水煮沸30分钟,连汁带渣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4天,一次用量分别为0.8-1.2g和1.5-2.2g。

5、大黄、黄芩。鉏超等(2010)研究表明1g/L的大黄、黄芩对杀灭小瓜虫成虫、包囊和幼虫效果显著。

6、青蒿末。青蒿末拌饵对控制小瓜虫病有较好的效果,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0.3-0.4g,每天1次,连用5-7天。徐先栋等(2012)研究表明0.5g/L以上浓度的青蒿末水提液对感染性幼虫的致死率为100%,浓度达5g/L时可完全杀灭小瓜虫成虫和包囊。

建议防治方法

1、幼虫孵化时间通常在夜间即午夜至凌晨,故用药最好在凌晨前进行,以便杀灭抵抗力相对较弱的幼虫。

2、建议防治措施:连续2-3天全池泼洒“辣椒+生姜”,每天1次;第3或第4天全池泼洒“鳜鱼康”1次;同时口服“青蒿末”5-7天。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