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虾工
误区之一:肥水养虾
很多养殖户习惯于在放苗前先肥水,怕肥起来的水清下去,大量地加粪肥甚至无机肥:
无机肥肥水快,但肥效失效也快,肥效难以持续。这种肥水方式可能一开始藻类繁殖过旺,但短时间内来不及利用或水溶性不好的粪肥、有机碎屑会直接沉底,过旺的藻类新陈代谢产生的死藻等覆盖在底部,形成了底部弧菌及泥皮、底栖性藻类的“培养基”,氨氮、亚硝酸等会快速积累,很可能危及小苗的性命。
建议的培水方式为:
误区之二:清水养虾
近几年来,鉴于养殖中对单一藻类过旺形成的“老绿水”、“蓝藻”水的认知加深,普遍认为此类水的藻色养殖成功率低,如果前期肥水或追肥过多,中后期藻类易繁殖过旺,形成“老绿水”或“蓝藻水”,因此持此观点的养殖户都喜欢基本不怎么肥水直接清水放苗。
清水放苗如果池塘里面肥得不到足够的补充,太阳很容易直射到底,这样很容易起泥皮或青苔,如果起了泥皮和青苔,水就越发清澈到底,此时放再多的肥都没有用,青苔会越长越多,水反而越清。水清澈见底的话,一来藻类少,以藻类作为食物的浮游动物就难以繁殖,虾苗缺少浮游动物作为天然饵料;二来阳光直射会对虾的栖息环境产生影响。青苔大量繁殖会导致晚上耗氧过多,部分虾苗可能会被缠绕导致窒息,腐败的青苔也会导致水质恶化。
建议的培水方式为:肥水可以清谈为主,但以光照不到底为宜,而且要少量多次追肥(三至五天一次,量为肥水用量的1/3—1/2)、及时投饵,避免水清澈见底。
误区之三:放苗时间的误区——水色起来马上放苗
很多养殖户往往前一天肥水看到水色稍起,第二天就马上放苗,甚至有的上午肥水下午放苗。
这些养殖户都认为虾是吃藻类的,肥起水色即有微藻给虾吃,可以投苗了。其实刚肥起水色,藻类还很少,水色也不稳定。最关键的是池塘里培育起来的微藻类直径太小,已经不适合虾苗的捕食及口径了,虾苗很少能直接摄食到藻类(只有死亡集结的藻类才可能部分被虾苗吃到),在育苗池只有蚤状幼体期才以微藻为适口饵料,仔虾的适口饵料为丰年虫(丰年虫基本有芝麻大小了,体积远远大于微藻)
建议的放苗时间为:水色起来稳定2-3天,轮虫高峰期时放苗为佳(在风尾处用矿泉水瓶打水可观察到大量牙签尖大小的白色游泳的轮虫)。在培水后,水色稳定后轮虫高峰期出现时放苗最合适,轮虫高峰期一般在水色稳定后1-2天出现,接着轮虫数量逐步减少,会迎来相对较大的枝角类、桡足类的高峰期。我们在轮虫高峰期时放苗是最合适的,因为虾苗会捕食部分轮虫,而且放了苗后马上就迎来最适口的枝角类、桡足类高峰期,这样虾苗就真正可以饕餮大餐了……如果放苗太早,水里面的藻类还不稳定,浮游动物数量少,不利于虾苗的“开口”,如果放太迟,浮游动物繁殖过多,没有天敌,就会大量地吃掉藻类,造成水体里面藻类数量急剧下降,藻类数量下降后,浮游动物的数量也会跟着急剧下降。
所以不但培水要培得好,还要放苗时机恰恰好。
误区之四:培水后担心轮虫会把藻类吃光要杀虫
养殖户把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俗称为“水蛛”,“水蛛”在池塘里面分布肉眼可见,在“水蛛”大量繁殖时一般在下风口用透明的矿泉水瓶打水观察,肉眼可观察到“水蛛”的形态,牙签尖大小,体色透明偏白,在水里做“往前跳动状、突进式游泳”有些养殖户在肥水后看到“水蛛”较多,就担心“水蛛”会把藻类吃光会导致水清下去,就想方设法要杀虫。
我们培水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供天然饵料。“水蛛”能为虾苗提供营养丰富,所含的活性物质接近苗场的必须用品丰年虫。是虾苗不可多得的天然饵料。
因此,刚放苗的池塘“水蛛”较多的话,是不用考虑杀“水蛛”的,只要适当减料,让虾苗吃掉部分“水蛛”即可。(当然水珠多时也不建议完全停料那么极端,因为适当减料但还保持投料是让虾苗也可以摄食部分饲料,同时,虾的粪便、饲料的浸出物可以培藻、部分水珠吃藻类的同时也可以利用掉部分饲料碎屑。这样更利于保持池塘里面:虾苗-“水蛛”-藻类的平衡。
虽然“水蛛”会大量摄食藻类的,但是不会像想象的那样:“水蛛”会把藻类全部吃完,让水清下去。因为:虾苗-“水蛛”-藻类在池塘里面会形成一定的平衡机制,这个平衡机制会进行自我调节:当“水蛛”大量繁殖,大量的“水蛛”吃了部分藻类后,藻类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那么藻类作为“水蛛”的食物,当食物的数量、密度减少后必然会造成“水蛛”的数量、密度的相应地减少;另一方面当“水蛛”大量繁殖时,水体里面“水蛛”的密度越大,那么虾苗捕食到“水蛛”的概率就越大,当虾苗捕食到“水蛛”的概率增加后,“水蛛”的数量自然就会稳定下来,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平衡。
建议处理“水蛛”的方式:适当地控制好人工饵料的投入,这样更利于稳定池塘里面:虾苗-“水蛛”-藻类的良性平衡。
误区之五:选苗的误区——过分追求均匀
很多养殖户在购苗时过分关注苗的均匀度,宁可要0.4-0.5的均匀的苗,不接受1CM左右的相对参差的苗,其实育过苗的都知道,苗越小,越容易做得均匀,大于1CM则个体大小参差在所难免,但如果大苗的参差程度在正常范围内,则大苗由于鳃部发育比小苗成熟接近大虾的鳃,能更好地适应育苗池水与养殖池塘的酸碱度、盐度、温度等差异。虾苗的鳃部发育情况见下图:
建议选苗:选择P8(变仔虾8天)以上的鳃丝发育相对成熟的虾苗,如果池塘离苗厂近运输方便,甚至可以考虑选择大厂因为天气原因等积压的1.2公分以上的大苗,实惠质优(大苗相对参差但只要是正常范围内是可以接受的)
误区之六:试水、试苗的误区
有很多养殖户分不清啥叫“试水”、啥叫“试苗”,经常培了水后用矿泉水瓶装着带到苗厂,将塘水倒进碗里简单观察一个钟、半小时的就算“试水”、“试苗”了,直接拍板出不出了!
“试水”是指经过消毒、毒塘等处理的塘,需要通过虾苗等活体试一下池塘的水是否毒性已过,适合放苗!“试水”对虾苗的要求不高,可就近苗场取苗甚至问别的恰好放苗的虾塘拿一点,方便为主,最好有多一两个不同的苗以便排除苗的原因。
“试苗”是指在确定池塘水适合放苗后,通过“试苗”观察苗的活力及成活率等情况,参考挑选好的适合本池塘的苗。“试苗”最好能去目标苗场取苗回池塘放在池塘准备好的网箱里面试(或者取池塘水于桶中试),“试苗”应该试上24小时以上(最好能试虾是否顺利渡过一次蜕壳)。
建议:无论试水还是试苗,尽量取多一两个苗和水的样本(可选取别的池塘优质水源做空白对照组)以便确认万一有问题究竟是水的问题?还是单一来源的苗本身的问题?(曾有虾农培好水后试水屡试屡死,问了很多人都搞不清原因。后来笔者用空白对照组排除了水和苗的原因,最后才找到真凶:竟然是因为放在虾塘边的小屋内“试水”,晚上点蚊香、通风不好,结果可想而知。)
误区之七:投料时间的误区:较迟才喂料
很多养殖户沿用以前的养殖经验,肥下水,十天半月才开始投料。但是这种老经验是在粗养密度很疏的情况下肥水养虾才沿用的,对现在高密度精养已经远远不适用了。
较迟才喂料,那虾苗吃其它死藻、泥皮、杂物的机会增大,甚至虾苗互相残食的概率都会大增。虽然虾是杂食性的,而且是边吃边拉的,少投料或停几天料也不用担心虾饿着,就算停料几天虾的肠道还是基本饱满的,只不过观察到的虾肠道、粪便就不是饲料的颜色,喂料不足或停料后会看到虾的肠道可能是黑色的,那是因为吃了泥皮等杂物;黑色带绿色的还可能混着吃了点死藻青苔啥的;肠道红色的可能是吃到死虾。
虽然虾啥都能吃一通不让自己饿着,但总是吃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时间长了肠道也会受不了。
建议投料时间:投苗后隔4小时后即可投喂,而且尽量少量多餐。
误区之八:投喂品种的误区:虾片、冰冻卤虫
很多养殖户在放苗后往往很关注虾苗吃什么?在苗场时可以看到苗场是投喂藻类、虾片、丰年虫幼虫。往往很多养殖户就担心虾苗在养殖池里面吃不惯饲料,有些人还去买几桶虾片来给虾苗过渡下,还有人怕虾苗别的牌子虾片吃不惯,专门去找苗场“同款”虾片,或者就干脆在苗场那里入货。笔者还见过一个卖虾片的宣传广告:爱它就给它虾片。有时候想想,我们养殖户对这条虾真是费尽了心思,只要觉得好的,别说虾片了,进口奶粉、红牛、脑白金啥补的自己不舍得吃都舍得拿来喂虾。真可谓“此虾虐我千百遍,我待此虾如初恋”。
其实在养殖池里面投喂虾片进行“开口”过渡真的是一个误区。因为虾片在网兜里面搓过之后,变得很细小,很容易溶于水,我们放一片在嘴里面就会发现虾片比饲料容易溶得多,在苗场里面虾片是按水体的体积投喂的,投喂量是按PPM来计算的,同时兼做水色之用。在虾苗池高密度、不断地有气头打气让虾片微粒均匀地分布于水体中的前提下,虾苗才会摄食到部分。如果在养殖池里面,我们一口大塘才投那么一两斤虾片,经过滤网那么一搓,投到塘里很快就沉底溶掉了,估计没有多少虾苗能真正吃得到虾片,基本上都是培水去了,用这么贵的虾片来培水也未免太“壕”了一点。
也有些养殖户看到苗场喂丰年虫,也想自己弄点丰年虫来喂。丰年虫是虾苗非常适合的饵料。但是养殖塘一般没有专门孵化丰年虫的工具:可以排掉卵壳,便于收集幼虫的孵化桶、充气头、海水、恒温管等;而且丰年虫卵比较贵,500克左右的一小罐基本要一百多两百元。当然,也有冰冻的丰年虫出售,但冰冻的一般都是丰年虫的成虫,对刚放进池塘的小虾苗来说营养价值和适口性远远比不上刚孵出来的鲜活的丰年虫幼虫。而且冰冻的成虫没及时吃完的话还可能会污染水质、底质。笔者倒是支持养殖户在买虾苗时不妨跟苗场讨要一袋子丰年虫充氧打包带回虾塘,在放苗后一起将丰年虫放入池中,这样让虾苗“开口”靠谱又省钱。
建议喂品种:在池塘里面培水时通过培育桡足类、枝角类等浮游动物来作为虾苗的食物是一个比较佳的选择,可作为虾苗从苗场“吃惯”的丰年虫的一个替代。
现在市场上也有一种以丰年虫为蛋白源的微胶囊饲料,在水里面形成一个个的小胶囊状,营养和口径都比较适合虾苗摄食,可以很好的替代苗场时“吃惯”的虾片。也可以直接投喂0号饲料。
误区之九:前期底不会脏,起码一个月以后残饵和粪便等原因才可能导致底变脏,因此不必要太早排污或改底。
随着近年来养殖密度、池塘老化、水质污染、藻类变化等原因,池塘变脏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污染底部的除了残饵和粪便,还有藻类新陈代谢的产物和藻尸,往往我们可以看到培水才几天的池塘,塘底已经开始积累一层厚厚的泥皮状的有机物,如果过程中倒过藻的池塘,那底部脏得更快更严重。
建议:底改和排污意识上需要提前,要比以往的起码一个月后才底改排污要提前。前期可在拌料时可适当拌点EM菌,既可以内服随饲料沉底的EM也有生物底改的作用;中后期可侧重于做氧化性底改。
误区之十:前期投料量少的误区:看缯内吃不完不敢加料
经常有养殖户在虾未清罾前发愁:“那些小虾是不是还不会吃料啊,为什么塘里面不投料只投那么一点在料台里面都吃不完啊,虾苗不吃都不敢投料了,不投料又怕虾饿着啊……”
说到虾的食性,养过虾的都知道,放苗后要好长一段时间虾才会“清罾”,在“清罾”前就算你投很少料,甚至塘里面不喂,只在料台上放一把料,往往一整天料台里面都吃不完。您拿料台上来时可以看到料台上有上百甚至上千的虾,但是虾苗却吃不完料台上的料,就是说还不能“清罾”
“清罾”究竟是怎么回事捏?那就得从虾的食性说起,虾是抱食性的,虾在4~5公分左右,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抱食性,即一次抱数颗料不断地游动或不断地停下来啃食食物。那么刚放苗至虾长至4~5公分前,虾的抱食性是不明显的,虾苗大多数静止在底部或料台上吃料,吃完再游走而抱走的料相对很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就算整个池塘不投料,只投一把料在料台里面,往往虾在未“清罾”前都是吃不完料台里面的那把料的,因为一把料得上万粒,几百个苗在那吃吃饱了游走又来新的苗都很难吃得完的(只要不是边吃边打包带走都不会表现出吃完料台上的饲料的)
当虾苗长至4~5公分左右时(天气好、长速快时十六、七天就发现虾可以“清罾”,天气不好、长速慢时有些一个月还不会“清罾”,主要就是长速慢,虾苗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抱食性)。OK,虾不但吃料,而且会不断地游过来料台这里打包带走(一个虾一次能抱走6颗甚至更多的料),那么罾就会表现为一定时间内吃光的现象。此所谓开始“清罾”,往往这时,虾农才会一颗心放回肚子里,每天看着虾“清罾”,进入放心加料的“节奏”。
建议投料量:一般建议清罾前的投喂量按10万苗一斤饲料一天的总量来投喂(投苗4小时后即可开始投喂,具体的量根据天气情况、苗的密度、放养时苗的大小适当增减)。每2-3天加10%~30%,观察苗的长速和水的浓淡、浮游动物的多寡来调节加料量。最理想的是“清罾”前的一天喂料总量刚好略小于“清罾”当天所能测准的一天的投喂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