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豆协会(ASA)与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养殖试验场和中国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NEC)合作,开展了池塘养殖红罗非鱼的示范试验。旨在示范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32/6豆粕型饲料及其80∶20池塘养殖模式,养殖红罗非鱼从大规格鱼种到成鱼的生长和经济性能。
材料与方法试验在位于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养殖试验场的3口大小均为2.0亩(0.13公顷)的土质渔池内进行。渔池的水深在0.8米~1.5米。所有池塘都装有换水和增氧设备。
试验用红罗非鱼由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养殖试验场生产。鱼种于2004年5月中旬下塘,放养规格111克/尾,放养密度为1000尾/亩(或15000尾/公顷),同时搭配放养白鲢鱼种50尾/亩(合750尾/公顷)。白鲢原计划放养100尾/亩,由于白鲢鱼种缺乏,其实际放养量只有计划放养密度的一半。3口渔池中放养的鱼种大小年龄一致。在6月15日开始对红罗非鱼进行投饵时,对其抽样测定。养殖的目标规格为500克/尾。
养殖所用饲料为美国大豆协会32/6全植物蛋白膨化浮性颗粒饲料(表1)。美国大豆协会在进行饲料配方时最大化利用了豆粕。饲料由福建省厦门市福寿饲料厂生产。养殖鱼类一日投喂2次,每次均投喂至饱食,同时3口池塘每次的投饲量相同。
养殖试验的日常管理参照美国大豆协会80∶20池塘养殖模式进行。在每月的同一天对所有渔池打样一次。试验结束时,全部渔池干池,计数和称重全部青鱼和白鲢,并据此计算平均鱼体重、毛产量和净产量、饲料转化率(FCR)和成活率。在试验期间记录下投入的各项养殖成本,待试验结束时计算净收入和投资回报率(ROI)。
结果自2004年6月15日至8月29日,红罗非鱼共养殖了75天,从估计的平均150克/尾长至平均495克/尾(表2)。养殖的平均毛产量分别为红罗非鱼484千克/亩(或7260千克/公顷)和白鲢52.5千克/亩(或787.5千克/公顷)(表2)。红罗非鱼和白鲢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7.8%和98.7%。平均饲料转化率为1.51∶1。
每生产1千克鱼的平均饲料成本是人民币6.95元(0.84美元/千克)。当红罗非鱼市场价为人民币10元/千克(1.21美元/千克),鲢鱼市价为人民币3元/千克(0.36美元/千克)时,74天养殖周期的平均净收入为1238.5元/亩(2249美元/公顷)(表2)。本试验池塘养殖红罗非鱼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为33%。
小结和结论在北京养殖场75天养殖期的大多数时间里,由于水温低,红罗非鱼生长缓慢。由于池塘渗水,需要频繁地从一个冷水井向池塘补水而导致了渔池水温低下。在6月的下半个月和8月的29天养殖期内,平均水温分别只有25.8℃和25.1℃。特别是3号池渗水尤其严重,需要添加冷水的次数更多,红罗非鱼生长受到的影响也更大。3号池的罗非鱼比其余两个池的罗非鱼小了10%(表2)。8月下半个月有5天因天气恶劣而不能投饵,所有渔池中的罗非鱼生长也都受到了影响。
本试验结果表明,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养殖试验场是池塘商品化养殖红罗非鱼的一个不太理想的场所。冷水井是养殖场内唯一的水源供应,且场地土质差,导致了池水的过度渗漏,致使在夏季生产期的多数时间内,水温仍低于罗非鱼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