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刀鲚,俗称刀鱼,鱼体丰腴肥嫩、骨软如棉,具有补气活血,泻火解毒之功效,对慢性胃肠功能齐乱、消化不良有一定的疗效。长江刀鲚历史悠久,是长江渔业资源组成的重要部分。但多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捕捞及涉海工程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刀鲚资源急剧衰退。物以稀为贵,长江刀鲚的价格一路飙升,近年已达到每公斤逾万元的天价。眼看着长江刀鲚越游越远离百姓餐桌,为突破池塘养殖技术难关,实施规模化养殖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本地开始引进长江野生刀鲚鱼种进行刀鲚池塘养殖,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一、环境条件
1.选址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水源充足、空气清新、周围无工、农、生活垃圾等污染源、交通供电便利、生产配套设施齐全的养殖池塘。
2.水源、水质、底质
取水水源符合GB11607的规定,养殖水质符合NY5051规定。养殖水溶解氧在6.0毫克/升以上,pH值在6.8~8.5。底质无异色、异臭、自然结构,无工业废弃物、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
3.池塘条件
池塘是养殖刀鲚的栖息、生长场所,池塘条件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养殖效果,鱼池选择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环境安静的地方,便于注排水、鱼种、饲(肥)料、商品鱼的运送和正常的生产管理。养殖池面积2000~3300平方米,形状宜长方形,长、宽比(2.5~3.5)∶1。池底向排水口方向倾斜,池坡用绿纱网片护坡。各池独立设置进、排水闸门,进、排水管相对设置。排污孔设在养殖池池底的最低端,用管径25~35厘米的聚乙烯管与排水系统相接。整个养殖池进、排水系统全部用管径35~40厘米的聚乙烯管。排水管出口处设溢水口控制水位。池深2.0~2.8米,最深养殖水体保持在1.8~2.5米。池面可采用超强尼龙线设置简易防鸟设施,池四周采用丝网或绿纱网片阻拦各类敌害生物进入养殖池。
4.配套设施
备用水源池:配备一定面积的水源池十分重要。备用水源池应能完全排干,水容量为总养成水体的1/3以上。备用水源池中需在进水口区域规划种植部分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同时进行水体持续曝气,建立水生植物净化系统,冬季作为储备水源。
增氧设施:增氧方式可为微孔增氧、水车式、叶轮式增氧多种。水车式增氧机每2000平方米设置1台,叶轮式增氧机每3000平方米设置1台。视条件许可设置微孔增氧,增氧机功率按养殖面积和要求配置,并配有备用机组。
大规格鲚种培育池:大规格鲚种培育池面积配备,一般为主养池面积的30%~40%。
生物饵料配套池:一般按池塘主养池1∶3配套,并按刀鲚养殖进程和规格进行安排塘口,养殖过程中依据鱼种培育和商品养成2个阶段进行,每阶段均需分3~5批培育生物饵料。包括养殖池在刀鲚鱼种下池前均可作为生物饵料池用。
自动监测:应用物联网技术,配备水质在线自动检测设备一套,每天24小时对养殖水体水质动态实时监测和预警,显示水体溶氧、温度、pH等常规理化指标。
废水处理池:根据养殖池面积和养殖期间换水量确定废水处理池大小,面积宜为养殖池的10%~20%。采用曝气、颗粒过滤、沉淀等技术或建立生态处理系统使养殖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备用发电机组:根据养殖规模配备相应的备用发电机组。
二、鲚种培育
采取“稀放,密养”的方法,即鲚种放养密度不能太高,生物饵料密度要丰富充足。目前鲚种培育还不能完全像其他淡水鱼那样在池塘中投喂商品饲料或肥水法等培育。因此,鲚种培育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刀鲚养殖成活率的高低。鲚种培育主要包括清塘、生物饵料培育、放养、管理等几个方面。
1.清塘消毒
新建养殖池,需注满池水15天左右,老旧池塘需清除过多的淤泥,晒塘15天以上注入新水。然后用生石灰(带水)、氯制剂、碘制剂或茶籽饼消毒。
2.注水
鲚种下池前10天注入新水,用100目的筛绢网过滤。进水取用水源池中经充分曝气、消毒的水,春秋水深1.2米以上,夏冬季份水深2.2米以上,水体的溶解氧应在6毫克/升以上,pH为6.8~8.5。
3.生物饵料的专池培养
生物饵料培育以鱼虫(棱角类、桡足类等)培育为主。鱼虫生存力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不易污染水质,是长江刀鲚幼体最佳的基础生物饵料,在新兴的刀鲚养殖模式中开始应用。
4.鲚种放养
(1)苗种来源:一是长江捕捞的天然鲚种,经鉴定、消毒,剔除小杂鱼、活力差的苗种,选择6~10厘米、规格整齐、活力好的刀鲚种;二是自行繁育的鲚种。选种要带水操作,动作要轻稳、快速、小心。
(2)鲚种消毒:10‰~12‰食盐水中消毒30分钟(视水温高低做相应调整)以上,后用装有配制好盐水的容器移入养殖池中。
(3)放养密度:放养规格为5~8厘米的,放养密度为3~5尾/平方米;规格为8~12厘米的,放养密度为2~4尾/平方米。
(4)水温要求:刀鲚放养或移池时,对养殖水体水温要求严格,温差应控制在2℃范围内。
5.生物饵料
以池塘培育的鱼虫(枝角类、桡足类等)为主,在刀鲚鱼种下塘时,保持池塘轮虫高峰期,作为刀鲚下塘时的初期饵料。中后期水体中生物饵料密度不足时,及时从外源培育池采集补充。
6.管理
为有效提高培育效果,生产中一般采用鱼虫、微粒子颗粒饲料、小鱼虾综合投喂的方法,充分满足刀鲚鱼种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遵循“鱼虫高峰下塘,微囊饲料常量,适口小鱼虾促长”的原则进行。鲚种入池后,次日上午开始投喂鱼虫或小鱼苗等生物饵料。鱼虫投喂密度为5~8个/毫升,每天8:00和17:00投喂,投喂前饵料用5‰食盐水消毒2~3分钟。鲚种下池集群后,开始投喂微囊颗粒饲料,日投喂量为1%~3%,视水温高低进行调整。投喂小鱼苗时,应选择长条形,规格小于鲚种的1/5,3~5天投喂1次,投喂量视吃食情况增减。高温季节,每星期加注新水2~3次,冬春季节,每星期加注新水1~2次。每次添加10~20厘米,达到最大水位后每次换水20厘米,保证水质清新。每月进行杀虫灭菌1次,做好病害预防工作。
三、商品鲚养成
商品鲚养殖是把体长10厘米及以上规格的刀鲚种饲养成体重100克以上的商品鱼的过程。这一过程需1~1.5年,饲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饵料生物是否充足适口,水质是否良好,管理是否规范科学。养殖模式分主养和套养两种。
1.放养
鲚种体长长至10~16厘米,体重在2.8~12.6克时,用密眼网捕获,然后将鲚种用盆带水操作,转至事先准备好的养殖池中,放养密度:主养池为1.5~2.5尾/平方米,套养池为0.2~0.3尾/平方米,主养池的前期准备工作按饵料鱼培育池执行。
2.饵料鱼培育
饵料鱼苗培育是将鱼苗养成全长1.5~3.5厘米的鱼种,饵料鱼培育时间的长短,依饵料鱼品种、大小、饵料鱼的适口性要求以及饲养条件与技术水平而异,饵料鱼培育期一般为20~60天,饵料鱼是否适口与适时衔节直接影响刀鲚养殖的成效。
3.日常管理
(1)饵料投饲:主养池以生物饵料为主,并根据不同塘口、不同规格的刀鲚选择不同种类的饵料生物。刀鲚的饵料投喂,主要包括品种、来源、规格及投喂方法等。在养殖生产中,这4个方面都必须符合要求,方能取得较好的养殖效益。
①饵料鱼品种:凡是没有硬棘、长条形且适口的小鱼虾以及轮虫等均可作刀鲚的饵料。以选择体形细长、成本低廉、繁育容易的品种为好。
②饵料鱼来源:池塘主养刀鲚,密度相对较高,其不同生长阶段对饵料的摄入量有一定差异,同时随着个体的增长,饵料需求量增大。在商品鲚生产中,主要以饵料鱼为食,因此为了保证刀鲚正常生长,应保持饵料鱼的适口、充足,这是提高刀鲚养殖产量的重要条件。饵料鱼来源一般可以通过养成池培育、配套专池培育、购买等途径加以解决,以确保日投饵量能较好地适应刀鲚生长之需。
③养成池培育:前期饵料鱼培育,即在鲚种放养前15~20天(视鲚种规格大小确定),利用这段空间在池塘中培育前期饵料鱼。培育轮虫或每亩投放饵料鱼苗100万~300万尾,以供刀鲚前期摄食。
④配套池培育:规模养殖刀鲚时,其饵料鱼的解决途径主要来源于专池培育。据测算,1亩刀鲚单养池需配备3~4亩饵料池。一般采取分批高密度放养、分批起捕、按需拉网的方法,保证饵料鱼与刀鲚同步生长。对饵料鱼的生长规格,应采用调整密度和投饲量来加以控制。
⑤购买:饵料鱼生产中,如遇发塘率(鱼苗培育成夏花的成活率)低、病害或灾害性天气等影响,应及时组织购买,确保饵料鱼供应的连续性,避免影响刀鲚养殖。
⑥饵料鱼规格:饲养不同规格的刀鲚,生产中必须置备不同规格的饵料鱼筛,凡起捕的饵料鱼须经过筛后方可投喂,避免因饵料鱼规格偏大或偏小而影响刀鲚摄食。为保证投喂的饵料鱼规格适宜,拟选择适口规格的饵料鱼、小虾等。刀鲚鱼种刚下池时,或在1-4月份,拟选择鱼虫、小规格饵料鱼。刀鲚规格长至15厘米以上时,一般饵料鱼体长应为刀鲚体长1/10~1/5。同时要经常检查刀鲚的摄食和生长情况,并兼顾刀鲚生长的差异。所投饵料鱼中,适量搭配不同规格的饵料鱼。
⑦投饵量:把体重12.0克的大规格的刀鲚鱼种养至100克以上的商品鲚,每天投饲量由占体重的30%开始,逐步减少到10%~5%,夏秋季水温在28~32℃时刀鲚生长旺盛,应适当增加投喂量;水温超过30℃,控制投喂量;冬季水温低,刀鲚活动减弱,投喂量相应减少。
⑧投喂次数:在水温较高、刀鲚快速生长期内,最好每2~5天投喂1次。10月份以后水温下降,刀鲚生长速度减慢,摄食减少,但在不超出池塘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尽量多投放饵料鱼,一般7~10天投放1次。投喂轮虫时,每隔1~2天投喂1次;随着温度降低,逐步改为5~7天投喂1次。
⑨消毒处理所投饵料鱼必须先进行杀虫、灭菌处理后下池,投喂小虾、轮虫应使用5‰食盐水消毒3~5分钟。套养池,一般不需投喂,只是在生物饵料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补充。
(2)水质调控:刀鲚养殖对水质的要求比养四大家鱼要高得多。特别应注意刀鲚种刚进池塘的初期水质管理。由于池塘中饵料鱼苗密度大,更要控制好水质,避免缺氧,使刀鲚鱼种能够尽快适应和不出现浮头。整个饲养过程中水体溶氧最低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因此,每口池塘还需按每2亩配备1千瓦增氧机(或微孔增氧设施)。春末和夏季每天12―15时开机增氧;7―8月份,每天后半夜须勤开增氧机。如遇特殊天气,傍晚开机至太阳出。开机时间视具体情况确定。为保持水质清新,要适时注意加水换水;饲养期间水体透明度要求保持在40厘米左右,透明度太低会影响刀鲚觅食,也容易引起水质恶化。
定期查看(测定)水质指标,抽检水质溶氧、氨氮、亚氮等指标,溶解氧保持6~8毫克/升,pH为6.8~8.5,水温12~28℃,氨氮≤0.05毫克/升,亚氮≤0.01毫克/升。正常情况下,每3~4天换1次水,换水量最多不超过1/5。注换水时,随时跟踪水源水温,池水温差控制在2℃以内;夏季随着气温升高或养殖后期,增加换水次数,应改为每1~3天注换水1次,日换水逐渐增加到/4,同样控制温差在2℃以内。养殖后期如能巧妙地利用刀鲚的自然属性,保持一定速度的微流水,则对提高刀鲚的养殖品味更具效果。
正常情况下,要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一般每7~10天使用有益生物菌1次。具体视水体水温、水质、水色情况,适当调整有益生物菌施用时间和种类。
(3)巡池:每天早、中、晚各巡池1次,巡池时尽量注意减少对刀鲚的惊吓(尤其是晚间巡查)。及时捞出病损鱼,并弄清原因,及时上报。每半月镜检1次,发病塘口,按需跟踪检查,每天检测氨氮、亚盐指标1次。每月进行1次疾病预防,杀灭有害病菌和寄生虫。建立水产养殖生产记录档案,对苗种投放、饲料、渔药等投入品使用等进行记录。
(4)其他工作:饲养刀鲚成鱼与饲养家鱼一样,同样应该要有专人负责,强化责任,定塘定人,精细管理。主养池应安装断电停气警报装置,专人管理,日夜轮班,确保不断电停气;同时应做好防鸟、防盗、防汛等工作。
四、疾病防治
1.预防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消毒鱼池和工具,专池专用,操作细心、轻缓、带水,避免鱼体受伤。渔具存放于每个池对应的消毒盐水中,盐度为10‰。
(1)切断病原:定期监测水质;对投入的生物饵料及生产工具等进行严格消毒;对人员进出进行管理,非工作人员、或单位允许的参观人员不得进入养殖区域;对引进鱼种(包括生物饵料)必须严格消毒程序。
(2)病原生物检测:定期对刀鲚进行病毒、病原菌检测,检测方法参照OIE《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2.治疗
渔药的使用和休药期符合NY5071的有关规定。刀鲚常见病害有细菌性疾病(出血、腹水、红头等)、寄生虫(车轮虫、指环虫、小瓜虫、异钩虫等)和非侵袭性疾病(代谢综合征),用常规杀菌、杀虫、生物制剂和抗应激药物均可治疗(以中药制剂为主)。使用的药物应“三证”(渔药登记证、渔药生产批准证、执行标准号)齐全且高效、低毒、低残留。
靖江市江水产技术指导站朱爱琴 顾树信戴玉红展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