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虱难治,难在哪儿?
首先,粉虱在蔬菜大棚内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平均每年可发生十几代,且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而且移动灵活,不仅为害植株,杂草、墙缝等均可栖身,喷药防治难以全部杀灭。
其次,害虫抗药性产生快,抗药性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喷施常规药剂就难以奏效,若盲目加大用药量,幸存下来的害虫抗药性只会更强,快速繁殖后,又该如何防治?继续用药到一定程度,植株出现严重药害,此时离拔园也就不远了……其实这与防治病害有共通之处,病菌的抗药性也是这样慢慢积累起来的,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说就“无药可治”了。
白粉虱泛滥,咋办?
粉虱等害虫泛滥,那么首要的措施就是改善棚内环境,抑制害虫繁殖,这也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防治方法。
首先,物理防治,最大限度地降低棚内虫口基数。
1.增设防虫网。在大棚前脸放风口、门口处设置防虫网,阻止外界粉虱进棚。
2.清除杂草,根除虫源。清除棚内的残株、杂草,减少害虫的藏身场所,尽可能地根除虫源。
3.黄板诱杀。粉虱发生初期,可在温室内设置30-40厘米见方黄板,其上涂抹机油,悬挂于种植行间高出蔬菜生长点15厘米处,以诱杀成虫,当机油不具有粘性时及时更换。
4.调控温度,抑制害虫繁殖。据了解,白粉虱的繁殖适温为18℃-21℃,烟粉虱为27℃。建议浇水后关闭通风口,短时高温闷棚,如黄瓜、丝瓜、苦瓜、茄子等喜温作物可升高到38℃-40℃,维持2小时,然后通风降温,可抑制害虫繁殖。
其次,药剂防治,尽量杀灭残留害虫。
1.选择合理的喷药时间。喷药时间宜选在早晨结露未干时,中午和下午由于粉虱翅膀干燥,便于飞行,不易喷到害虫身体上;喷药时注意喷施叶背面。
2.轮换用药,尽量延缓抗药性。有菜农发现,凡是吡虫啉使用效果不好的区域,噻嗪酮也一样,且速效性很差,菜农可灵活选用其他药剂。啶虫脒、烯啶虫胺内吸活性强,抗性产生快,若连续使用三次,防效明显下降。因此,喷药时建议轮换用药,同时混加阿维菌素,可延缓抗药性产生。
3.更换新药。由于连续喷施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已经产生较强抗性,可更换其他新药,如螺虫乙酯等。喷施螺虫乙酯时,粉虱飞行速度明显减慢,若再混上吡虫啉,效果更好。
(来源:山西农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