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黄汤茶,属于六大茶类黄茶类中的黄小茶,是中国四大传统黄茶之一,与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知名黄茶齐名。原产于浙江平阳、泰顺、瑞安等地,品质以平阳北港朝阳山所产为最佳,故名“平阳黄汤”。其历史悠久,在清代因曾被列为贡品而闻名。2014年5月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4年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名录。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平阳黄汤的特点。
温州黄汤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其鼎盛时期距今已超过200年。温州黄汤具有刺激性弱、滋味醇厚的特点,因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之所以称其为“温州黄汤”,是因为泰顺、永嘉、瑞安等县在平阳黄汤出名之后也纷纷学制,在温州有了一定的规模。平阳黄汤主产于平阳县水头镇朝阳山,现有茶园面积逾330公顷,其中大部分茶园都分布在海拔300~600米的山地上。茶区植被丰富、空气清新、土壤疏松肥沃、长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为16.9℃,年降雨量为1670.1毫米,是一个十分适宜种茶的地方。
平阳黄汤具有条形细紧纤秀、色泽黄绿多亮、汤色橙黄鲜明、香气清香高锐、滋味鲜醇爽口、叶底芽叶成朵均匀的特点。其高級茶的开采时间大部分安排在每年4月上旬,采摘时以1芽1叶和1芽2叶初展为标准,要求大小匀均一致。平阳黄汤的制造工艺共分为5道工序,即杀青、揉捻、闷堆、初烘、闷烘,全程需要52~76小时。由于其制作过程比较复杂,耗时较多,加工企业逐渐放弃了温州黄汤的加工,因而温州黄汤逐渐淡出市场。为了挽救历史名茶,2010年平阳县天韵茶叶有限公司开始重新恢复生产黄汤茶,并改进其加工工艺,研究出一套新的平阳黄汤加工工艺技术,即鲜叶选择、摊青、杀青、做形、初烘、闷黄、复烘、复闷黄和干茶整理加工,全程大约要72小时。因其品质优越,连续两年在名茶评比中获奖,2011年获第八届温州早茶节名优茶评比金奖,2012年获“中茶杯”名茶评比一等奖。
平阳黄汤春茶产量很低,但夏秋茶品质又不如春茶,为了充分利用夏秋茶原料,天韵茶叶有限公司特研究开发了黄汤茶饼新产品,使其既能保持原有黄茶的优质特征,又能为广大茶农和消费者提供新的选择。
平阳黄汤最大的特点是优质、绿色、营养,许多茶叶专家评尝后都对其十分赞赏。平阳黄汤茶饼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此外,平阳黄汤对防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平阳黄汤茶饼经过压制,外形端正、松紧适度、规格一致,同时还具有香气纯正、汤色橙黄、滋味醇和、叶底嫩黄、有光泽、香气清高深远的内质。平阳黄汤茶很适宜不习惯喝浓茶的消费者饮用,被称为“温和饮料”。
平阳黄汤历史沿革
平阳黄汤茶历史悠久。地处江南的温州,自古就出好茶,而平阳又是温州产茶佳处。早在《唐书·食货志》就有记载:“浙产茶十州五十五县,有永嘉、安固、横阳、乐城四县名。”其中的横阳,就是今天的平阳。虽然当时还没有“黄汤”之名,但平阳黄汤的加工工艺已经初具雏形。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喜爱家乡茶的故事在平阳民间广为流传,可知平阳黄汤在元代大受人们尤其是文人喜爱。“黄汤”之名的由来也与黄公望有关。清代,平阳黄汤茶已经闻名天下,清乾隆时期被列为朝廷贡品,其历史已达200多年。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每年有千余担运销上海、营口、天津、北京等大城市,而后因多种原因停产,加之原先茶叶加工由农民手工操作,缺少系统、书面的文字记载,以致平阳黄汤加工工艺逐渐失传,茶市上不见其影。直到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才重新开发生产。2010年,平阳县农业局开发的“平阳黄汤茶叶加工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11年,平阳黄汤茶样被中国茶叶博览馆馆藏。2012年,高级技师钟维标以平阳特早茶为原料,用“九焖九烘”古法恢复了传统名茶“平阳黄汤”的加工工艺。2013年,平阳黄汤跻身中国四大黄茶品牌之一。2014年,平阳黄汤茶获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并进入国家农业部公布的2014年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名录。
产地分布
平阳黄汤茶产于浙南平阳、泰顺、瑞安、永嘉等县市,品质以平阳北港的南雁荡山脉朝阳山区所产为最好。
品质特征
平阳黄汤茶是浙产茶叶的重要代表,浙江主要名茶之一。平阳黄汤茶,曾以“干茶显黄,汤色杏黄、叶底嫩黄”的“三黄”特征傲立茶业界。其外形条索细紧,色泽黄绿,汤色杏黄明亮,香气清芬高锐,滋味鲜醇爽口,叶底芽叶成朵匀齐。因种类不同,差异很大,容易混淆不清。有的像白茶类的白毫银针,如君山银针;有的像绿茶类的细烘青,如黄汤;有的像毛峰,如黄芽;有的像绿大茶,如黄大茶。但总的来说,虽然形状各异,其色泽都有所偏黄。其茶叶清明前开采,采摘标准为细嫩多毫的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要求大小匀齐一致。平阳黄汤茶制造分杀青、揉捻、闷堆、初烘、闷烘五道工序。
地理标志
2014年5月,平阳黄汤茶入选农业部2014年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名录。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14-01-1393
规划范围:平阳县水头镇、鳌江镇、山门镇、腾蛟镇、昆阳镇、万全镇、南雁镇、顺溪镇等8个镇42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4′00 ~121°08′00 ,北纬27°21′00 ~27°4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