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资料网收录动物养殖、植物种植及宠物饲养相关资料,如家禽家畜、水产、花木、瓜果蔬菜等,欢迎查阅!

张家川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

时间 : 07-25 投稿人 : 珍珍 点击 : 加入收藏

为全面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从2005年开始,张家川县围绕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做了大量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张家川县无公害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蔬菜质量明显提高。但农民无公害蔬菜生产积极性不高、有害物质超标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

1、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

1.1、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区三园五带”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坚持围绕“一城两镇”(张家川县城、龙山镇、恭门镇),依托“三大流域”(清水河、后川河、樊河流域),发展蔬菜生产的原则,近几年,在张家川县中西部的张川镇、刘堡乡、胡川乡、木河乡、川王乡、龙山镇、大阳乡和东部的恭门镇,初步形成了三大片蔬菜集中种植示范园,年种植蔬菜面积5 000 hm2左右。

1.2、产地管理日趋规范

1.2.1、加快了产地认定步伐

为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张家川县紧紧抓住洁净“源头”这一关键环节,加大了产地管理力度。加强对蔬菜产地环境评价、认定与保护工作,对环境符合标准,生产组织、技术保障体系健全的产地,申报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2009年,张家川县有3 333 hm2菜地获无公害产地认定,辣椒、番茄、甘蓝、花菜、大葱、韭菜6个种类取得无公害品牌认证。2011年,无公害产地认定申报667 hm2,品牌认证申报大白菜、娃娃菜2个产品,前期评估和现场检查、检测工作全面完成。截至2011年底,全县认定无公害产地4 000 hm2,认证无公害品牌8个。

1.2.2、加大了农业投入品管理力度

在严格执行农业部颁发的有关农业投入品的一系列禁用、限用规定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范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销售、使用行为。并大力开展试验示范,积极推广既能保证蔬菜安全生产,又能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投入品。疏堵结合措施的落实,较好地控制了农业投入品的销售和使用。

1.3、科学技术得到推广普及

1.3.1、推行标准化生产

围绕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在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张家川县结合实际,制定了8项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环境、安全控害的地方标准和操作规程,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无公害蔬菜质量标准体系。同时,采取宣传培训、印发明白纸等多种形式,狠抓各项标准的实施,加快了标准的推广应用力度,推进了蔬菜的标准化生产。

1.3.2、加快新技术普及

为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张家川县全面开展蔬菜生产新技术的推广普及。从2001年起,累计引进抗逆、抗病虫优良蔬菜品种50个,年育优质种苗100万株,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以日光温室、大小拱棚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200 hm2,每年开办以无公害栽培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20期,受训人数800人(次),提高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

2、无公害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全面

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主要是以提高产量为目的,对质量要求重视不够,对生产和消费的产品是否安全认识不足。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不够。

2.2、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不够

张家川县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每年春秋两季,对农资市场进行整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农药市场监管难度大,经营网点多,经销渠道、经营主体资格成分复杂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2.3、无公害产地管理薄弱

无公害蔬菜产地的确定、环评和认定多属政府行为,产地建设和管理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为扩大影响,很多产地的划定涉及多个村庄,界限不清,划定的面积大,实际种植面积小,环境评价的面积大,认定面积小。而且种植分散,个别产地没有产地生产记录,标准化生产措施落实不到位,对产地源头和生产过程管理不到位。

2.4、无公害技术普及面窄

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接受新技术普遍较慢,获取技术的方式和途径不尽相同。加之张家川县经作站技术力量不足,技术培训涉及面不广,无公害技术普及程度不高。

2.5、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覆盖面较小,层次较低,缺乏规范管理。全县初具规模的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有14个,带动农户140家,占蔬菜种植户的18%,带动率低。从层次上看,层次较低,多数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内部结构比较分散,服务功能仅停留在产前、产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等层面上,产、加、销一体化进展不快。

3、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对策

3.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意义,介绍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过程,宣传食用无公害蔬菜的好处及农残超标蔬菜对人体的危害,宣传《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相关法律法规等,多视角、全方位的宣传指导,扩大全社会认知面,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加大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编印资料、信息交流等各种形式对生产者、管理者进行广泛培训,使其尽快了解和掌握无公害生产管理技术、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提高农民的无公害生产意识和道德意识,推动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3.2、加强产地管理

良好的产地环境和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生产无公害蔬菜的基础,应严格依照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关于产地条件与生产管理及产地认定的有关规定,依法加强产地建设与管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健全产地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按照程序,加快产地认定步伐。同时,加强产地环境监测评价与保护。3.3、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

依照国家、省有关农业投入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实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生产和流通监管,规范农药、化肥、农膜的生产、推广、销售行为。加大农药、化肥掺杂使假、假冒伪劣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对农药、生长调节剂添加化学农药的现象,要给予严厉打击。在蔬菜集中产区,要对高毒高残留农药实行特许经营制度,监控其使用。同时,积极筛选、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和环保型肥料,加大无公害蔬菜生产专用生产资料门市和销售网点建设力度,发挥积极引导作用。要不断加强农药、施肥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为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提供技术支撑。

3.4、严格控制生产过程

从推进生产过程标准化、加强产地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健全生产记录档案等方面入手,加强生产过程控制。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体系,逐步建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配套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使全县蔬菜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都有标准可依。要加大质量标准执行力度,全面推广现有各项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快实现生产标准化。要围绕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优质、抗病虫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力度,将高效设施、综合防治、安全控害、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进行科学组装配套和推广,提高无公害蔬菜的科技集成能力,全面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同时,在无公害蔬菜产地全面推广质量追溯制度,规范生产纪录档案,完善编码和标识管理,建立和完善产品标识及承诺制约机制。

3.5、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按照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引导标准化生产、新技术传播、农民自律、质量责任联保、扩大销售、共同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实现其与无公害蔬菜产销龙头企业的对接。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组织(协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质量控制模式,以质量赢得市场,以市场推动产量、质量的提高,推进蔬菜产业按市场规律进行有计划的生产。

3.6、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保证市场准入制度的顺利实施,应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切实加强对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生产过程及市场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执法监督与检验,确保上市农产品的安全卫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