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资料网收录动物养殖、植物种植及宠物饲养相关资料,如家禽家畜、水产、花木、瓜果蔬菜等,欢迎查阅!

中华沙鳅的驯养繁殖技术

时间 : 08-26 投稿人 : 水儿 点击 :

锦鲤可以和沙鳅混养吗?

可以,但时间长了会影响水质稳定,容易使锦鲤鳞甲感染细菌以及红鳃病。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

中华沙鳅的驯养繁殖技术,锦鲤可以和沙鳅混养吗 | 养殖学堂

池塘混养 即和其它鱼类混养。如和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鳊鱼等混养。该种养殖方式其选塘、清塘,消毒、放养等和池塘养殖相同。混养的优点是:不需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它鱼类投饵。而鱼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即为泥鳅的食物来源。故这种养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

中华刀鳅鱼繁殖方法?

中华刀鳅鱼属底栖小型经济鱼类,在二龄时性成熟,开始产卵。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胸鳍圆滑,个体大于雄鳅。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8月份,5月下旬到6月下旬,水温25℃左右时,是产卵盛期。泥鳅分批产卵。用做繁殖的亲鱼,要选择体色正常、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雌鳅最好选取体长15厘米以上、体重30克以上腹部膨大的个体,雄刀鳅可以略小。个体大的雌刀鳅怀卵量大,雄刀鳅精液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

刀鳅鱼的自然繁殖方法简便。

开春后,修整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然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药性消失后,将亲鱼按雌雄比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积放300克左右。当池水温度上升到20℃左右时,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树须根或水草等做的鱼巢,放置鱼巢后要经常检查并清洗上面的污泥沉积物,以免泥鳅产卵时影响卵粒的粘附效果。刀鳅鱼喜在雷雨天或水温突然上升的天气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开始,至上午10时左右结束,产卵过程需20~30分钟。产卵时亲鱼追逐激烈,高峰时雄鳅以身缠绕雌鳅前腹部位,完成产卵受精过程。产卵后,要及时取出粘有卵粒的鱼巢另池孵化。以防亲鱼吞吃卵粒。同时补放新鱼巢,让未产卵的亲鱼继续产卵。产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

刀鳅鱼的人工繁殖方法与家鱼相同,使用的催产剂种类与剂量按每条雌鳅计,分别为:鲤鱼垂体0.5~1个,或青蛙垂体2~3个,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150国际单位,或者类似物(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溶剂注射量为0.1~1.2毫升,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部线,胸鳍腹鳍之间,也可背肌注射。因泥鳅喜钻动,注射时可用湿纱布包着(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此后的工作与自然繁殖相同。水温20℃~25℃,经10~15小时就会发情产卵。

若采取人工授精,可将已注射催产剂的雌雄泥鳅分别暂养于小池或网箱中,水温18℃~25℃时,经10~15小时,轻压雌鳅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均与家鱼相同。卵粒人工授精后随即上巢。方法是:取清水一桶,将鱼巢平铺桶底,然后一人轻轻抖动鱼巢,同时搅动水体,另一人徐徐将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匀上巢。上巢后再转入到孵化池中孵化。

刀鳅的受精卵在水温 20℃~30 ℃范围内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鱼苗。用小容器静水,勤换水(每天两次)孵化效果最好,每升水放孵400~600粒为宜。孵化时要避免震荡。孵化中可用0.1ppm的孔雀石绿溶液进行消毒,以防寄生水霉。

刚孵出的鳅苗不能自由活动,因头部附着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以卵黄为营养。在池中孵化的鱼苗一般留原池培育,水深保持在20~30厘米,每平方米密度以500~1500尾为宜,密度过大时应取出部分鱼苗另池培育。

吃泥鳅有什么好处吗?

泥鳅又被称为“水中人参”,是一种营养又美味的小型淡水鱼类,不仅可以用来爆炒、红烧,还能够煮汤,泥鳅豆腐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汤鲜味美,营养滋补。油炸的泥鳅味道也挺不错,一口一个,吃完后满口留香,让人回味无穷。

小时候老家小河沟的生态非常好,里面的泥鳅又肥又大。村里的小伙子经常三五成群到河沟里抓泥鳅,抓上来的泥鳅经过简单处理后直接在河边烧烤,那味道简直就是一绝。有时候觉得光吃泥鳅感觉还不过瘾,河边草丛里还有很多肥美的蚂蚱,也可以现抓直接烧烤。

但现在老家河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差了,污染比较严重,泥鳅、鲫鱼、草鱼也越来越少了。现在常吃的泥鳅基本上都是人工养殖的了,味道也还可以,但和野生泥鳅比起来还是有些差距。

那么,泥鳅究竟有什么营养价值呢?

我国的泥鳅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真泥鳅、中华沙鳅、长薄鳅和台湾泥鳅。其中,中华沙鳅和长薄鳅的颜值很高,身体两侧具有黑黄相间的纵裂条纹,观赏价值远大于食用价值,是水族市场上的新星,非常适合家庭饲养。

▲▲长薄鳅与中华沙鳅长得比较像,但长薄鳅的吻部更加圆钝,中华沙鳅的吻部又细又长。

我们平时在饭桌上常吃的泥鳅,一般是真泥鳅和台湾泥鳅。特别是台湾泥鳅,个头更大,成年个体一般能长到15公分左右,体重20~40克,极个别大家伙甚至能长到250-300克,体长30公分。台湾泥鳅的养殖产量很高,养殖周期只有4~5个月,只要把握好时间一年养出两批泥鳅不是问题。

台湾泥鳅的含肉率最高能达到70%,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就包括5种鲜味氨基酸(占总量的5.7%)。台湾泥鳅的蛋白质含量也很高,和日本鳗鲡、草鱼相近,但比鲢鱼、鳙鱼、罗非鱼更高。

▲▲台湾泥鳅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泥鳅还含有丰富的钙质,每100克泥鳅肉中钙含量高达683毫克,而同等重量的牛奶中钙含量仅为104毫克,因此台湾泥鳅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和幼龄儿童食用。

有些人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泥鳅看起来肉嘟嘟的,脂肪含量肯定很高,经常吃泥鳅会不会对身体有危害?这一点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泥鳅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62%,对于提高脑细胞活性、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慢性炎症都具有很好的效果。

生态养殖的泥鳅不仅味道更胜一筹,品质也更有保证

由于泥鳅具有辅助呼吸器官,耐低氧能力特别强,非常适合高密度养殖。但是这样也出现了一种问题,就是泥鳅土腥味特别重,肉质也比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养殖户开始尝试生态养殖模式,不刻意追求产量,而转变为追求品质,走精品泥鳅的路线。

泥鳅的生态养殖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在稻田中养殖泥鳅,也就是“稻鳅共作”。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曾经做过一次田间实验,研究人员用水蚯蚓代替传统的人工颗粒饲料,因为水蚯蚓干品的粗蛋白含量高达62%,营养全面,是泥鳅最喜欢的生物饵料之一。

这样做的成本会很高,泥鳅的产量也会大打折扣,但优点也很明显:由于养殖全程都不使用农药、抗生素,这种模式下的泥鳅属于绿色有机水产品,因此也更加健康、安全。

结果表明,“稻鳅共作”模式下收获的泥鳅中鲜味氨基酸含量更高,口感也更加鲜美,抗生素和农药也都没有检出。

有的人认为这种模式看着让人眼前一亮但就是赚不了钱,毕竟成本太高,产量又太低。但也有人认为,现在的农产品、水产品的药残现象已经非常严峻,抗生素滥用现象也很普遍,因此很有必要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其实“稻田养鱼”在国内一直是个很火的话题,有争议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种模式能走多远最终还是要看市场的检验。

总结

泥鳅营养丰富,老少皆宜,市面上的做法也有很多,能够满足不同口味人群的需求。不过单纯从养殖产量来看,泥鳅和“四大家鱼”、鲤鱼、鲫鱼还有些差距,在老百姓的餐桌上并不算特别常见。

另外,泥鳅的皮肤有富含粘液,非常光滑,处理起来也比较麻烦。对此,一般的做法是:将买来的泥鳅放在碗里,撒上盐,然后马上用盖子将泥鳅盖住,等到泥鳅被盐杀死后再处理。为了去除泥鳅的土腥味,还可以把处理好的泥鳅焯一下水,除去表层的粘膜,这样处理的泥鳅几乎品尝不出任何腥味。

从价格来看,泥鳅也是非常亲民的,市场价格一般都不会超过10元/斤。从9月25日的数据来看,洞庭湖渔都市场的泥鳅价格在8~10元/斤左右,塘口收购价就更低了,7元一斤的价格都很少见,大多数都在5元左右。这个价格绝大多数人都负担得起,偶尔买来尝尝鲜还是不错的。(注:泥鳅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以上数据仅供参考)

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指出并讨论!

以前农村常见的“刺王鱼”,不长鱼鳞却长刺,为啥现在少见了?

水质要求高、生长周期慢、虽然贵但市场需求小,而且”刺王鱼“的鱼苗小一点的都要3元了,相比3毛一尾的草鱼来说要贵的多,其产生的性价比不高,所以现在少有人养殖了。

”刺王鱼“也叫中华刺鳅、钢鳅、刀鳅、石锥,每个地方的叫法不一样,属于南方鱼,在北方很少能见到,因此其市场受众面就比较小。农村的刺王鱼常常能在清澈的河底和石头缝中能看见,昼行日伏,主要以吃小鱼和水中昆虫为生。

为什么现在养”刺王鱼“的少了?

一,水质要求高

我有个大学同学就在广西养这个”刺王鱼“,我咨询的时候,他说这刀鳅不喜欢热也不喜欢凉,特别难伺候,尤其在鱼苗进化期,对水温不能超过30℃,野生的能抗住温度低,但养殖的低于8℃就容易出现死苗,很头疼,对于水质要求也很高,浑浊的水很容易造成刀鳅死亡。在建鱼塘的时候,还特意买的肥泥垫在鱼塘底部,方便刀鳅日常的活动需求,投入也非常大。

二,生长周期慢

挺过了刀鳅鱼苗期,就算闯过一关了,那么就是进入生长期,一般刀鳅一年才能长到半斤左右,而且养殖过程非常麻烦,要不定期的进行鱼塘消毒,而且要保证水的酸碱度平衡,还要喂养一些小鱼在池塘中,但我同学的是混养还能好一些,生长周期这么漫长估计一般人都不会往里投入的,最主要的还是怕养殖过程中出现死鱼现象。

三,市场需求小

在北方,真的很少能看见”刺王鱼“,因为北方的环境和水质不太适合”刺王鱼“的生存,而南方养殖的"刺王鱼”很少会运到北方,一斤“刺王鱼”价格在60元左右,要是运输过程中死亡,那么其价值会大打折扣,所以很少有人运这种鱼到北方贩卖。因此,“刺王鱼”的市场在南方还可以,在北方就不行了,市场需求决定收益,没有市场,自然就没有人去养殖了。

四,“刺王鱼”的育苗贵

“刺王鱼”的育苗在去年的时候在3元左右一尾,相比其它一些常见的家鱼来说其鱼苗价值要高很多,而“刺王鱼”的死亡率还高,很多人在手里资金不充足和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基本不会去考虑养殖“刺王鱼”的,所以在南方养殖的人就会比较少。

综上所述,“刺王鱼”的养殖需要很多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如果条件不成熟的话,很少有人会去考虑进行养殖的,毕竟一塘鱼苗就得几万元,估计没有十足把握没人会冒这个风险的,尽管“刺王鱼”价值高。

苦力泥鳅繁殖方法?

1、自然产卵繁殖

在产卵池里放入苦力泥鳅亲鳅,当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在池内放置已消毒的棕片、杨柳树根、水草等作为鱼巢。发现苦力泥鳅产卵后,将已附卵的鱼巢转入孵化池,同时再放入新的鱼巢,待其再产卵。受精卵孵化对水质水温要求不高,一般养殖水体均可孵化,最适水温为20℃~28℃,大约2天左右子鱼可以出膜。

2、人工催产繁殖

在4月~5月气温适宜时,将苦力泥鳅亲鳅捕起,选择其腹部柔软,色泽略带粉红色,临近产卵征兆的亲鱼,体长在12厘米,体重20克以上,最好40克左右的个体,进行药物催产。其剂量,每尾雌鳅可用鲤PGl个或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然后将催产后的亲鳅放入产卵池,让其自行产卵受精或进行人工受精。最后将受精卵上巢进入孵化池孵化。这种方法可以准时大量有计划地获得鳅苗。

3、放种补充繁殖

这是最简便的繁殖方法。即在养鳅水体中投放适量成熟的泥鳅,但不能先放养其他鱼类,到生殖季节放置一些人工鱼巢,泥鳅在养殖池塘中产卵,在原池孵化,苗种可用小箱培育,然后仍然在原池中饲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