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发生该病在玉米整个生长发育期间都可发生,但以雄穗抽出后发病最重。玉米小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偶尔也危害叶鞘。病部一开始是水浸状小斑点,以后逐渐形成边缘红褐色、中央黄褐色的病斑。病斑大小、形状因受叶脉限制而有差异,但病斑最长在2厘米(小于大斑病)。病斑表现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椭圆形病斑,一种是长条形病斑。此外,在有的抗病品种上仅表现为圆形坏死小斑点。病斑连片后常造成叶片提早干枯死亡。在病斑反面或枯死叶片反面产生稀薄的黑色霉层。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大,初浸染发生早而多,再浸染频繁,易造成流行。气候条件也是影响病害发生程度轻重的重要因素。若气温在20℃~25℃,相对湿度在90%以上,对孢子形成、萌发、浸染有利。玉米小斑病一般以气流、雨水传播。在北方玉米产区,6~7月降雨量均超过80毫米,雨日较多,加之8月雨量适中,病情发展严重。
防治方法化学防治:在玉米抽雄前后,田间病株率70%、病叶率20%时,开始喷药。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液喷雾防治,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摘除病叶:该病一般是先下部叶片后上部叶片逐渐发病。当下部两叶片发病率在20%左右时,应立即去除病叶,隔7~10天再去除3~5片叶,对控制病害扩展有明显效果。但必须大面积进行且在短期内完成效果才明显。摘除病叶后立即施肥浇水,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抗病力。
(来源:河南科技报作者:刘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