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淮安市楚州区苏嘴镇季林来电话说,当地有3亩多地小麦地上部生长不良、植株矮小,叶片发黄,但根系生长还算好。这种现象在去年也有发生,面积比今年的还大。3月30日,农技001工作室收到了他寄来的小麦病株。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小麦病害研究专家陈怀谷观察病株后,初步诊断小麦得了白秆病。据介绍,这种病害多发生在高寒地区,在我省小麦生产上较为罕见。据了解,小麦白秆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和茎秆,有两种症状类型。一是局部斑点型。病初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草黄色病斑,四周褐色,后期叶鞘上出现方形角斑,中间灰白色,四周褐色,茎秆上也会出现褐色条斑。二是系统性条斑型。病初叶片基部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水渍状条斑,暗褐色,以后向叶尖扩展,并变成草黄色,病斑边缘色深,呈黄褐色或褐色,条斑愈合后叶片干枯;叶鞘上的条斑与叶片上的相似,一般从茎节扩展至叶片基部,轻时出现1-2条灰褐色或黄褐色条斑,严重时叶鞘枯黄;茎秆上的条斑多出现在穗颈节处,少数出现在穗颈节以下1-2节,症状与叶鞘上的相似。上述季林寄来的病株,症状与局部斑点型白秆病极为相似。小麦白秆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病残体上越冬和越夏。病残体翻入土中后,上面携带的病菌只能存活2个月。病菌生长温度为0-20℃,最适为15℃,25℃时生长受抑。小麦发病后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并释放,然后侵入其他植株,使病害扩展蔓延。该病流行程度与种子带菌率高低、小麦品种抗病性、开花至灌浆期温湿度高低及田间小气候有关。该病多在四川北部、青海、甘肃及西藏等高寒麦区发生,背阴麦田、温度偏低、湿度偏大时发病重。青藏高原7-8月多雨、气温偏低,该病易流行。陈怀谷说,虽然小麦白秆病多发生在高寒地区,但在我省也有发生的可能。今年3月上中旬我省出现低温阴雨天气,田间湿度大,如果种子带菌,极有可能发生该病。该病是检疫性病害,防治上应对引进的小麦种子进行严格检疫,防止病菌进入无病区。进行种子处理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可以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克、40%拌种双粉剂5-10克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克,拌10公斤麦种,闷种20小时后播种。田间发病后,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来源:《江苏农业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