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期管理要点
生长发育特点:玉米从出苗到拔节这一阶段为苗期,该期以营养生长为核心,地上部生长相对缓慢,根系生长迅速。
田间管理的主攻目标:促进根系生长,保证全苗、匀苗、培育壮苗,茎扁圆短粗,叶绿根深,为高产打下基础。
生产管理技术:1.间苗和定苗。采用机械条播的地块,在出苗后要及时间苗,以保证幼苗生长健壮,至4-5片可见叶时定苗。在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应适当延迟定苗时间,但最迟不宜超过6片叶。定苗时根据品种特性和要求留足适宜的苗数,要去除弱苗、病苗、虫苗、畸形苗,留壮苗、匀苗、齐苗。如有缺苗可在同行或邻行就近留双株,缺苗比较严重或整行断垄的地方仍需补苗。
2.追施苗肥。播种时没有施用种肥的地块,苗期可追施苗肥。大型农场因后期无法进行机械化作业施肥的也需要在苗期进行机械追肥。苗肥一般在定苗后开沟施用或在5-7叶期结合中耕深施,避免在没有任何有效降雨的情况下地表撒施。施肥量可根据土壤肥力、产量水平、肥料养分含量等具体情况来确定,如果后期不再追肥,也可配比一定比例的长效尿素或缓释尿素。
中耕追肥作业机具要有良好的行间通过性能,无明显伤根、伤苗问题,伤苗率<3%,追肥深度5-l0厘米,追肥部位应在作物株行两侧10-20厘米,肥带宽度大于3厘米,无明显断条,施肥后覆盖严密。
3.水分管理。玉米苗期植株对水分需求量不大,可忍受轻度干旱胁迫。苗期适度干旱可促进根系发育、促使植株生长敦实、降低结穗部位、提高抗倒伏能力,利于蹲苗。因此,苗期除底墒不足或天气干旱需要及时灌水外,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灌溉。
苗期干旱较重时,可采用在苗侧机械开沟注水的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即在拖拉机后挂开沟器,其后安装苗侧开沟注水装置,实现苗期开沟、施水、覆土作业一次完成。具有进度快、成本低、省水、省工、灌溉效率高的特点,亩用水量6吨,可有效解决苗期干旱补水问题。
4.中耕松土。人工铲地或机械中耕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加速有机质分解,增加有效养分,防旱保墒及铲除杂草。一般进行1-3次:4-5叶进行中耕灭草作业,深度以3.5-5厘米为宜;拔节前进行第二、三次中耕,深度以8-15厘米为宜,苗旁宜浅,行间宜深。
5.深松。由于长期使用小型农机具作业,北方春玉米区平均耕层只有15.1厘米,深松能够打破犁底层,提高玉米抗倒、抗旱等综合抗逆能力,有利于玉米高产稳产。秋季、春季整地未深松条件下,可在苗期深松,2-4年深松一次。
6.及早去分蘖,避免损伤主茎。苗期分蘖大多以第3、4叶腋内长出,形成侧株,不能成穗,但长势旺,与主穗争夺养分和水分并遮光,应及时掰除分蘖。以下情况必须掰除分蘖:①种植密度4000株/亩以下;②全膜覆盖种植玉米,前期生长旺盛,分蘖多。
应对生长异常方案
1.缺素症及防治方法:①根据植株分析和土壤化验结果及缺素症状表现正确诊断。②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对玉米按量补施所缺营养元素肥料。③可采用单元或多元微肥拌种、底施或叶面追肥。如微肥拌种,硼、锌、钼每千克种子用量2-4克。如施用锌肥,可用4克硫酸锌溶于70克温水中,将溶液均匀喷洒在1千克种子上,堆闷1小时,摊开晾干即可播种。缺锌也可亩施硫酸锌1.5-2.0千克(注意:一般土施微量元素肥料2-3年1次,不可连年施用)或喷施0.1%-0.2%硫酸锌溶液。
在缺素症发生初期,对症喷施叶面肥。缺氮用0.5%的尿素溶液叶面喷施。缺磷或缺钾,用0.2%-0.3%的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缺镁可用0.1%-0.2%硫酸镁溶液叶面喷施,连续喷2-3次,每次间隔5-7天。缺锌(花白苗)可用0.1%-0.2%硫酸锌溶液叶面喷施,喷3次,每次间隔5-6天。缺铁可用0.2%-0.3%硫酸亚铁溶液叶面喷施,喷3次,每次间隔5-7天。缺硼可用0.1%-0.15%硼砂溶液或0.1%硼酸溶液叶面喷施,喷3次,每次间隔5-7天。缺锰可用0.2%硫酸锰溶液叶面喷施,喷2-3次,每次间隔7-10天。缺铜可亩追施硫酸铜l千克或用0.2%硫酸铜溶液叶面喷施。
缺氮植株生长缓慢、矮小;叶色褪淡,叶片从叶尖开始变黄,沿叶片中脉发展,呈V形,上部叶片黄绿、下部叶片由黄变枯。土壤缺氮或大雨后氮素淋失与反硝化严重地块易发生。地温低、涝渍、沙性土和干旱土壤易发生。
缺磷植株生长缓慢,瘦弱,茎基部、叶鞘、下部叶片甚至全株呈现紫红色,严重时叶尖枯死呈褐色;根系不发达,抽雄吐丝延迟,雌穗授粉受阻,结实不良。
常发生在苗期,土壤温度低、并且湿度大或干旱、紧实的田块。根系受病、虫、除草剂、化肥及栽培不当导致发育不良的也容易发生。
缺钾中下部老叶叶尖及叶缘呈黄色或似火红焦枯,并褪绿坏死或破碎;节间缩短,茎秆细弱,易倒伏。烂根、干旱、紧实土壤影响根系生长,表现出缺钾,有效钾含量低、沙性土、少免耕、干旱季也易发生。
缺钙植株生长不良,心叶不能伸展,有的叶尖粘合在一起;新叶叶尖及叶片前端叶缘焦枯,并出现不规则的齿状缺裂。
缺镁幼叶上部叶片发黄,下位叶前端脉间失绿,并逐渐向叶基部发展,叶脉保持绿色,呈黄绿相间的条纹,严重时叶尖干枯,失绿部位出现褐色斑点或条斑,植株矮化。
缺硫植株矮化、心叶发黄,成熟期延迟。pH值低、沙性土、有机质含量低、水蚀重、坡地、免耕地及春季土温低、干旱土壤易发生。
缺铁叶绿素形成受抑,上部叶片叶脉间出现浅绿色至白色或全叶变色。最幼嫩的叶子可能完全白色,全部无叶绿素。植株严重矮化。
缺锰幼叶脉间组织慢慢变黄,形成黄绿相间条纹,叶片弯曲下披。较基部叶片出现灰绿色斑点或条纹。pH值低、沙性土、降雨多的土壤易发生。
缺硼嫩叶叶脉间出现不规则白色斑点,各斑点可融合呈白色条纹,严重时节间伸长受抑或不能抽雄或吐丝、子粒授粉不良,穗短、粒少。
缺锌叶片具浅白条纹,由叶片基部向顶部扩张,严重时白化斑块变宽,整株失绿成白化苗。节间明显缩短,植株严重矮化。pH值高、土温低、湿度大、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易发生。
缺铜叶片刚伸出就黄化,严重缺乏时,植株矮小,嫩叶缺绿,顶端枯死后形成丛生,叶色灰黄或红黄有白色斑点,果穗发育差。
2.生理障碍与生长异常:
红叶苗地温低、湿或土壤紧实时,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幼苗代谢缓慢,叶片叶绿素减少而发红。品种间有差异。温度回升后多能缓解。
黄叶苗症状:幼苗叶色淡绿,然后逐渐变黄,叶片细窄,植株矮小,生长缓慢,根系发育差。
原因:影响玉米生长的障碍因素均会造成幼苗生长不良。如种子不饱满,禾苗不壮;播种过深,出苗弱;密度过大,妨碍生育;水渍苗,特别是低洼地块,排水不良;土壤缺肥;除草剂使用不合理;受到病虫为害以及污水灌溉污染等。
花叶苗症状:叶片上有黄绿或黄白相间的条纹,或黄绿斑驳。
原因:矮花叶病、地下害虫为害、缺素症、遗传性条纹。
肥害症状:过多的可溶性氮、钾等肥料接近种子时,会抑制种子发芽或致出苗不齐、缺苗、生长缓慢、根系变褐、幼苗矮化、叶色变黄,甚至逐步枯死。轻度叶面肥害发生时,叶片边沿褪绿变黄或变白枯死,叶面皱缩;严重时,叶面出现失水褪绿斑,并很快干枯。肥料落入新叶中会烧伤生长点和叶片。
原因:施用化肥过量或施肥种类、方法不当以及施用劣质化肥导致植株生理或形态失常。干旱天气根系生长缓慢、吸水受限时更易发生肥害。发生肥害后要及时大水漫灌。
僵化苗症状:苗龄长而苗体小,地上部颜色较深,暗淡无光,硬脆无韧性,根系老化,发棵慢。
原因:土壤板结;化肥用量过大,种、肥隔离不足;播后土壤干旱;地温低。
措施:及时中耕,提高地温;叶面喷肥,促其快速恢复;治盐碱;底肥不施氯化钾等含氯肥料。
分蘖症状:出苗至拔节阶段,玉米植株基部节上的腋芽长出多个侧枝,称为分蘖。
原因:品种特性;苗期低温、干旱;群体密度过小;施肥过多;玉米粗缩病、霜霉病、疯顶病和丝黑穗病等病害。
3.遗传性病害:有一类因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病害称为遗传性病害,病斑上分离不到病原菌,属于非侵染性病害,如遗传性条纹病、遗传性斑点病、白化苗、黄绿苗、子粒丝裂病、子粒爆裂病和生理性红叶病等。
4.玉米植株畸形:主要表现为矮化、丛生、器官变态、卷叶、徒长、肿瘤等,主要由病虫害或除草剂药害造成。
北方春玉米区苗期田间病害以苗枯病(根腐病)为主,从种子萌芽到3-5叶期的幼苗多发,病芽种子根变褐腐烂,且可扩展到中胚轴,严重时幼芽腐烂死亡。苗枯病发生与种子带菌相关,且小粒玉米种子相对较重,严重地块甚至毁种。同时,春季低温多雨年份、沙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板结较重、重氮肥、少磷钾肥地块相对较重;播种过深、出苗期延长,也相对严重。害虫以地下害虫为主,包括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地表害虫有旋心虫、叶甲。玉米矮化病(异常苗)及花白苗、红叶病及丝黑穗病也时有发生。
种衣剂包衣是防治玉米苗期病虫害的最佳办法,种衣剂中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杀菌杀虫剂,包衣种子播入土壤后,在种子周围的土壤环境中形成药环境,地下害虫趋向种子时,即触杀死亡。福美双和戊唑醇等是防治种传及土传病害的有效药剂,玉米苗枯病和丝黑穗病都是在芽期侵染,尤其在玉米3叶期前为病原菌侵染高峰期,福美双和戊唑醇等药剂能抑制其侵染,减轻病害的发生。含克百威的复合种衣剂(克百威含量70%以上)可防矮化病。前茬地下害虫较重的地块,来年春起垄时,亦可以随粪肥撒施毒土,浓度配比可以根据害虫发生轻重自行调配。对于出土幼苗虫害发生较重的地块可以采取农药灌根处理。通过增施磷、钾肥亦可减轻苗病的发生。建议在沙壤土上使用种衣剂要用低限用量,在粘土上用高限用量,同时要针对气温及土壤墒情合理使用,使其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