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病害。近年来,随着小麦群体的加大,已成为小麦生产中常发的重大病害。该病发病时间早,病株率高,发生程度偏重。
症状表现该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鞘和茎秆上,幼苗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周围褐色、中央淡褐色至灰白色的梭形病斑,随后逐渐扩大,小麦拔节后叶鞘上的病斑常形成云纹状的花纹。后期病菌侵入茎壁后,造成茎壁失水坏死,小麦感病后因输导组织受损而导致生长不旺、倒伏、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严重者最后病株枯死,形成枯白穗。一般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者减产30%~40%。
发生规律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和发展分为冬前发生期、早春返青上升期、拔节后盛发期和抽穗后稳定期4个阶段。冬前病害零星发生,早春小麦返青后随气温升高,病情发展加快;小麦拔节后至孕穗期,进入发病盛期,病株率和严重程度急剧上升,成发病高峰;小麦抽穗后病害发展缓慢,但病菌已由病株表层向茎秆扩散,严重率上升,造成田间枯白穗。因此应采取“健身控病为基础,早春及拔节期纵向浸染时防治为重点”的防治策略。
防治方法常用药剂:12.5%禾果利每亩30克;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每亩50~70毫升;井冈霉素每亩50克。上述药剂任选一种每亩加水45~50公斤喷雾防治,可兼治条锈病、白粉病、叶枯病,加入10%扫螨净可同时防治小麦红蜘蛛。(刘卫国)
(来源:河南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