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岩笋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岩笋 |
拉丁名 | Yán Sǔn |
英文名 | Herb of Comnon Thunia |
别名 | 风兰、岩角、石竹子、接骨丹、通兰、石笋、岩竹 |
界 | 动物界/植物界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2300m的阔叶林下岩石或沟边。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华本草》;出自《云南中草药选》。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笋兰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unia alba (Lindl.) Reichb. F.[Phaius albus Lindl.; Thunia marshallina Reichb.f.]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 |
《中华本草》:岩笋
拼音注音
Yán Sǔn
别名
风兰、岩角、石竹子、接骨丹、通兰、石笋、岩竹
英文名
Herb of Comnon Thunia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笋兰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unia alba (Lindl.) Reichb. F.[Phaius albus Lindl.; Thunia marshallina Reichb.f.]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开水烫后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2300m的阔叶林下岩石或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
原形态
笋兰,陆生植物。高30-50cm,具粗短的根状茎。茎粗壮,圆柱形,具节,形如竹笋。叶互生;叶片长椭圆形,基部具关节,长12-20cm,宽2.5-5cm,渐尖,基部呈鞘抱茎,秋季落叶,叶基膜质,鞘残存。总状花序顶生,具3-7朵花;花苞片大,卵圆状椭圆形,短于花;花大,花瓣和萼片白色,萼片舌状,钝尖,长约4cm;花瓣和萼片等长,但较狭,唇瓣淡黄色,长圆形,急尖或近截平,前面具细锯齿,内面具5条宽的赭黄色的褶片,距片,胼胝体半月形。夏季开花。
归经
肺;胃;肾经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止咳平喘;活血祛瘀;接骨。主肺热喘咳;胃脘痛;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