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资料网收录动物养殖、植物种植及宠物饲养相关资料,如家禽家畜、水产、花木、瓜果蔬菜等,欢迎查阅!

苦楝子[土楝实 苦心子]的功效与作用_中华本草_苦楝子图片

时间 : 06-17 投稿人 : 养殖资料网 点击 :
物种 苦楝子
门类 中药材·《中华本草》
中文名 苦楝子
拉丁名
英文名
别名 土楝实、苦心子、楝枣子、楝果子、土楝子
动物界/植物界
分布区域 生态环境:1.生于旷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2.生于海拔500-2100m的杂木林和疏林内或平坝、丘陵地带湿润处,常栽培于村旁附近或公路边。资源分布:1.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广西、云南,西至四川等地。2.分布于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广西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备注 摘录:《中华本草》;出处 参见"川楝子"条。
更多 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elia azedarach L.2.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采收和储藏:秋、冬两季果实成熟呈黄色时采收,或收集落

拼音注音

Kǔ Liàn Zǐ

别名

土楝实、苦心子、楝枣子、楝果子、土楝子。

出处

参见"川楝子"条。

来源

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elia azedarach L.2.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

采收和储藏:秋、冬两季果实成熟呈黄色时采收,或收集落下的果实。晒干、阴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旷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

2.生于海拔500-2100m的杂木林和疏林内或平坝、丘陵地带湿润处,常栽培于村旁附近或公路边。

资源分布:1.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广西、云南,西至四川等地。

2.分布于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1.楝 落叶乔木,高15-20m。树皮暗褐色,纵裂,老枝紫色,有多数细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cm,宽2-3cm,先端长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钝尖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有星状毛,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余均无毛。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淡紫色,长约1cm;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长约7mm;子房上位。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长1.5-2cm,淡黄色,4-5室,每室具1颗种子。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2.川楝 乔木,高达10m。树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状鳞片。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长约35cm;羽片4-5对;小叶卵形或窄卵形,长4-10cm,宽2-4cm,全缘或少有疏锯齿。圆锥花序腋生;花萼灰绿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丝合生成筒。核果大,椭圆形或近球形,长约3cm,黄色或粟棕色,果皮为坚硬木质,有棱,6-8室,种子长椭圆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核果长圆形至近球形,长1.2-2cm,直径1.2-1.5cm。外表面棕黄色至灰棕色,微有光泽,干皱。先端偶见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痕。果肉较松软,淡黄色,遇水浸润显粘性。果核卵圆形,坚硬,具4-5棱,内分4-5室,每室含种子1颗。气特异,味酸、苦。

化学成分

果实中含有苦楝子酮(melianone),苦楝子醇(melianol),苦楝子内酯(melialactone),7-二十三醇(7-triccoanol),儿茶精(caiechin),羽扇豆醇(lupeol), β-谷甾醇( β-sitosterol),β-谷甾醇-3-O-葡萄糖甙(β-sitosteryl-3-O-glucoside),香草醛(vanillin),桂皮酸(cinnamic acid),印楝子素(azadira-chtin),1-桂皮酰苦楝子醇酮(1-cinnamoylmelianolone),苦楝子二醇(melianediol),苦楝新醇(melianoninol)。种子中含6-乙酰氧基-11 -羟基-7-酮基-14β 15 -环氧苦楝子新素-1,5-二烯-3-O-L-吡喃鼠李糖甙(6-acetoxy-11 -hydroxy-7-oxo-l4β 15 -epo-xymeliacin-1,5-diene-3-O- L-rhamnopyranoside),印楝沙兰林(salannin),印楝德林(meldenin),6-乙酰氧基-7-酮基-14β 15 -环氧苦楝子新素-1,5-二烯-3-O-D-吡喃木糖甙(6-acetoxy-7-oxo-l4β 15 -epoxymeliacin-1,5-diene-3-O-D-xylopy-ranosi-de),6,11-二乙酰氧基-7-酮基-14β 15 -环氧苦楝子新素-1,5-二烯-3-O-吡喃葡萄糖甙(6,11-diacetoxy-7-oxo-l4β 15 -e-poxymeliacin-1,5-diene-3-O- e -glucopyranoside)。种子油含多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酸约占85%,主要成分为亚油酸(linoleicacid),油酸(oleic acid);果实油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亚油酸,油酸,棕榈酸(palmit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acid)。

药理作用

苦楝子的乙醇浸液、水浸液及煎液的抗真菌实验证明,乙醇浸液抗真菌作用最强,10%楝子乙醇浸液即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尤其对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呈现较强的抑菌作用,而水浸液和煎液的抑菌作用较差。

炮制

1.《瑞竹堂方》:“破四片。”2.《本草备要》:“去皮,取肉,去核用。”3.《医宗金鉴》:“泡去核。"现行,取原药材,拣净杂质。用时捣碎。

4.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防霉。

归经

肝;胃经

性味

苦;寒;有小毒

注意

脾胃虚寒者禁服。不宜过量及长期服用。内服量过大,可有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甚至中毒死亡。

功能主治

行气止痛;杀虫。主脘腹胁肋疼痛;疝痛;虫积腹痛;头癣;冻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行气止痛炒用,杀虫生用。

摘录

《中华本草》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