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大麦是禾本科多年生丛生型草本植物,具有耐盐碱、饲用价值高等特点,是适宜于轻度及中度盐渍化土壤栽培的优良牧草。野大麦因其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家畜喜食的优良牧草。该牧草具有适应性强,耐干旱、耐寒冷的特点,在寒冷地区具有较好的越冬性。野大麦具有较好的生产性能,既可以放牧使用,也可刈割后加工利用。不仅是人工草场的优良品种,也是改良低湿盐碱化草场的首选良种。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野大麦的饲用价值 野大麦的栽培技术。
1、形态特征与生长习性
野大麦为多年生疏丛型草本,常具短根茎,须根稠密,植株高50~80cm,具2~5节,秆细,直立或基部节常膝曲,且表面光滑或软毛,具地下长或短根茎。叶鞘无毛,通常短于节间,常具尖形的叶耳,呈淡黄色。叶长5~16cm,宽2~6mm,上部粗糙,下部平滑,穗状花序长3~9cm,宽3~5mm,呈灰绿色,成熟期带紫色。每节可生小穗3枚,每枚小穗各有小花1个,两侧的小穗通常较小或发育不全,有柄,长约1mm,其颖呈针样,长约/I~5mm,外稃无芒,长约5~7mm,表面较平滑或具刺毛,顶端有1~2mm长的尖头。内稃与外稃长度一致,花药长约3mm。颖果宽短,长约3mm,顶端有毛。花期约为6~8个月。野大麦能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由于其两侧小穗不孕,不能形成种子,同时成熟期不一致,易断穗落粒,故其种籽产量较低,但却利于其在恶劣条件下进行有性繁殖,保存种质,这些皆与其自身的解剖结构有关。
2、饲用价值
野大麦具有草质柔软、适口性好、粗蛋白质含量较高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家畜喜食的优质草料。野大麦可在青绿供各种家畜均放牧使用,也可在结实后也可调制成的干草、青贮或加T草粉使用。野大麦草群叶量丰富,最高可达90%。野大麦所含营养物质丰富,各营养物质含量会随着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以粗蛋H质含量变化为例,表现为分蘖期粗蛋白质含量最高,到初花期有所降低,种熟期稍有回升,种后营养期含量最低。植物的不同部位,其营养物质成分及含量也不同,叶、鞘、茎各个部分的粗蛋白含量按照顺序逐渐降低。野大麦的通常在孕穗至开花期的阶段进行收割利用,这是由于营养期的野大麦产量较低。
3、栽培技术
选地和整地。野大麦喜欢生长在湿润的轻度盐渍化的草地上,凶此,在进行草地建设时,可选择在湖盆四周,山谷滩地等地区的地势较高或平坦、土层较厚,土壤情况、灌溉条件良好的地段进行人工种植。如果选在干旱的栗钙土、沙壤土的地段,就必须进行适当的灌溉,这样才能保证产量。播种前要将地块进行整地,可在头年秋季对土地进行深翻耙平,并按15~30公顷/吨的使用量施用有机肥,第二年进行播种前冉进行精细整地,做到不漏耕、不重耕,地头横耕整齐。对角线耙地1~2次,轻耙深度8~10cm,重耙深度12~14cm,旋耕深度12~16cm,不漏耙、不拖堆,耙细耱平达到地平土细,然后及时镇压,使土壤紧实。
播种。品种的选择至关重要,应选择产量高、品质良好、叶量丰富、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要严把种子个体关,确保所选择的牧草种子籽粒饱满,具有较高的纯净度。为了破除种子休眠期,清除种子的杂质,提高种子发芽率,播种前还应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进行清选、去杂、脱芒处理。将处理后的种子用硫磺粉进行拌种,硫磺粉用量控制在种子重量的10%即可,冉将种子放置在44~46℃水中浸种3h,晾干后即可播种。播种以春播为宜,播种量为15~30kg/hm2。播种方式可采用机械或人工条播、撒播,条播行距30cm.覆土深度2~3cm,覆土深浅要一致,并及时镇压。
田间管理。由于当年幼苗生长缓慢,凶此,在出苗后应及时对播种过密的地段进行间苗,同时进行中耕除草,中耕除草最好在出苗至封垄期间进行,可选在苗高7~10cm时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在苗高15~25cm时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每次刈割后都要进行1~2次中耕除草。还可以使用低毒低残留除草剂,以控制杂草的生长。在拔节至孕穗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灌水1~2次,灌溉频率应根据土壤含水量变化而定,当含水量低于50%时,就需要及时灌溉,在降水集中的时期或低洼积水的地区还应注意及时开沟排水,以防烂根。
利用。野大麦每年可刈割2~3次,第一次刈割可于抽穗期至开花初期进行,留茬高度2~3cm,第二次刈割可在孕穗、抽穗期进行。刈割宜选择在晴天进行。刈割方式可采用机械刈割或人工收割。收割后可用于青饲、青贮、调制干草或加工草粉。调制青贮饲料时,可单独实行窖藏或袋贮,也可与禾本科牧草进行混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