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病学
成虫为寄生于猫、犬、狼等肉食动物小肠内的细粒棘球蚴绦虫,成虫体长4. 07~5.12mm,整个虫体由头节、颈和3~4个体节组成。虫体的最后一节为孕节,是细粒棘球蚴绦虫最大的一节,平均有594.6个虫卵。棘球蚴是一个内含液体的包囊状的构造物,其形体因寄生部位不同有所变化,一般多为近似球形,直径为5~lOcm左右,大的可达50cm,小的仅有黄豆粒大,含少量液体。棘球蚴的囊壁分为两层,外层为角皮层,乳白色,无细胞结构,比较脆弱易破裂,似粉皮状。内层为胚层,又称生发层,具有细胞核,向囊内芽生出许多成群的细胞,形成小囊并长有蒂连接胚层,在小囊内壁上生出数量不等的原头蚴,此小囊称其为生发囊或者子囊,在生发囊内同样是原始囊内(母囊)转化为小囊称孙囊,其内也有胚层,生成原头蚴。
细粒棘球蚴绦虫寄生于犬、猫、狼、狐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动物有细粒棘球蚴绦虫寄生时,虫体的数量往往很多,有时可以在1只犬体内找到数千条成虫。虫体的孕节随犬等动物的粪便排出外界污染了牧草、饲料、饮水及家畜停留的其他地方及物体上,加上孕节可以自动蠕动而分裂出虫卵,使虫体撒布在各处。当中间宿主(牛绵羊等)吞食含有虫卵的饲草、饲料及饮水后,六钩蚴在消化道内逸出,以六钩的作用钻人动物的肠黏膜内,人肠壁血管内,随血流人肝脏、肺脏及其他脏器和组织内形成蚴期寄生,棘球蚴在动物体内发育比较缓慢,经1个月囊泡才达Imm大小,3个月达Smm,5个月达lOmm。在动物体内棘球蚴的生长可持续数年,如在人体可达10~30年。
棘球蚴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牧区,东北黑龙江也有该病发生。目前我国发现有成虫及棘球蚴寄生的省份达22个之多。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主要的分布着为犬、狼等,猫为其终宿主,但在其体内成虫的发育常不良,另外,有许多哺乳动物都可以寄生,都能成为该病的传播因素及棘球蚴病的感染源。虫体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如果在阴凉的地方可以存活3个月之久,有时可达11 6天。该病是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尤其是儿童在接触猫、犬时,易误食虫卵而感染棘球蚴病。
2. 症状和病理变化
牛在临床上可以看到长期慢性呼吸困难,有时出现轻微的咳嗽。蚴体寄生肺部,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蚴体寄生于肝脏,以肝痛及消化机能障碍,消化功能紊乱为主要症状,如果棘球蚴破裂,宿主立刻出现过敏反应,全身症状迅速恶化,高度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绵羊感染棘球蚴病症状明显,通常是营养不良,体质衰弱,被毛粗乱逆立,很易脱落。如果蚴体在肺脏时,则m现明显的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蚴体在肝脏时,肝部肿大,有炎症变化,肝区疼痛,绵羊多在剧烈咳嗽后倒地不起,多数羊只死亡,死亡率比牛高。
猪和骆驼感染时多不如牛和绵羊敏感,所以临床上常无明显症状。猪有时肝区及腹部疼痛现象,患猪有不安和痛苦的呜叫声。成虫寄生在犬等动物体内时,往往对终宿主不会引起什么严重的症状及后果,犬在多量虫体感染情况下,可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导致小肠炎症,体温升高。
剖检病畜的肝肺,可明显看到因蚴体寄生的病变,寄生脏器表面凹凸不平,呈现各种大小的突出部位,切开病变部位,可见到囊液流出。稍加沉淀则可以在沉淀物中看到许多囊砂,镜检可以看到原头蚴的头节的结构或者看到生发囊。其他脏器有虫体寄生时,也能有同样变化,脾、肾、脑骨、脊椎管甚至肌肉及皮下,严重时都可以见到蚴体的寄生及病变。
3诊断
该病在生前不具有特异的症状,因此对患畜多依据流行病学的资料,结合临床表现初步进行诊断。但要确诊须做免疫生物学的诊断,如用变态反应,最好取新鲜的棘球蚴囊液以无菌过滤后,在动物的颈部皮内注射0.1~0. 2mL,注射后5~lOmin,如有1~2cm的肿胀时即为阳性,无肿胀为阴性,因与其他绦虫蚴有交叉反应,故有70%的可靠性。另外,在尸体剖检和动物屠宰时看到具体的病变,并镜检看到原头蚴时才能对某个地区某一畜群确诊有无该病的存在。
4防治措施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从理论上讲在农区或者牧区都可以防止家畜感染棘球蚴。严格杜绝用病畜脏器给犬饲喂是防止该病的关键环节。因为犬与人畜关系密切,经常地出人于牛羊之间,其粪便很易污染家畜的饲料和饮水。因而对犬要定期驱虫,以消灭病源。给犬驱虫的药有槟榔素,用量每千克0.002g,口服有良好效果,每年最少要给犬驱虫4次。各种类型的屠宰场,都不许有犬活动或出入,更不能养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