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以来,持续高温,先涝后旱,对水产养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已进入秋季,水温适宜,鱼摄食旺盛,正是鱼类等水生动物生长的黄金季节,也是夺取养殖池塘高产的关键阶段,因此,抓好秋季管理,对促进渔业增产增收,科技入户工作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强化饵肥管理,促进成鱼增膘。
秋季是成鱼增膘增肥季节,成鱼生长旺盛,体重增加迅速,其对饵料需求量大,在管理上应加强投饵施肥,充分满足成鱼类对各种营养的需求。根据鱼的放养密度、成活率和前一阶段的生长增重和投喂情况,估算出存塘鱼的总重量,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投饵原则。早秋气温高,应适当增加投饵量;中秋气温最适,可大量投喂;晚秋气温下降,应逐渐减少投饵量。一般掌握在吃食鱼总重量的3—5%,分3—4次投喂,实际投喂量根据鱼的吃食情况、天气、水温灵活掌握,以80%的鱼吃饱不留残饵为宜。以肥水鱼为主的池塘,秋季仍需补充施肥,繁殖饵料生物,满足肥水鱼摄食。施肥要根据水质状况,水体透明度以及天气等因素具体而定。以生物肥料或无机肥料为佳,并做到量少次多,以保持水质“肥、活、嫩、爽”,透明度适中(750px左右),溶氧量5㎎/L以上。
二、适时轮捕成鱼,减轻池塘载鱼量。
秋季以后,部分鱼类达到上市规格,池塘的负载量不断增大,水质也不易控制,更不利于未达成鱼规格的鱼类生长。应抓住市场空档,适时捕捞成鱼上市,既加快了资金的周转,也为存塘鱼提供了生长空间和饵料,有利于存塘鱼的生长。每亩载鱼量限制在600千克左右为宜。轮捕采用拉网和诱捕两种方式进行,一般采用诱捕方式较为安全,操作简便,对鱼体损伤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轮捕方式。
三、加强水质管理,改善水体环境。
秋季随着鱼类的生长,投喂量越来越大,鱼的代谢产物在水体中也越来越多,池塘的生物耗氧量大增,水体中的氨氮等有毒物质随之增加,水质较难控制,对成鱼生长影响较大,因此,水质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应突出一个“勤”字,要勤换水、勤检测、勤调节。①每10至1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20至30厘米,采取先排后注的方法;②每半个月左右施用1次生石灰调节水质,每次每亩用生石灰15千克左右;③每2至3天用水质分析仪检测一下水质,及时掌握水体中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溶解氧、ph值、水温等各理化因素的状况及动态,为水质调控提供科学依据;④每15至20天施用1次EM原露、养殖保、光合细菌、净水宝等微生物制剂,使池水中的有益菌群始终处于优势状态,以营造良好的适宜鱼类等水生动物健康生长的生态环境。
四、严格控制“浮头”,防止“泛塘”损鱼。
随着鱼体不断长大,池鱼容量越来越接近“满负荷”,鱼类容易发生缺氧浮头。平时要加强巡塘,一般清晨出现短时间浮头对池鱼并无大碍,但出现长时间浮头或重浮头,不但影响池鱼生长,还会引起“泛塘”死鱼,严重时“全军覆没”,给示范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当天气闷热,池鱼食欲急剧下降时,往往是重浮头的前兆,应及时采取措施,注换新水或开动增氧机。
五、科学防治鱼病,确保质量安全。
秋季是鱼类肠炎病、暴发性出血病以及多种寄生虫病的多发季节,应切实做到“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尽量避免或减少鱼病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定期观测鱼的体表、鳃部及内脏,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用药防治。在预防上,每半个月施用1次杀虫剂、消毒剂或投喂药饵(三法可交替使用),调节好水质也是重要的防病措施;发现鱼病,应首选中草药防治,其次生物防治,再次化学药物防治。渔药是在发病后不得不使用的情况下而采取的辅助措施,平时最好尽量少用药或不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做到准确诊断,及时治疗,对症下药,选用“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和低残留药物。所用药物需符合《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并严格遵循休药期的相关规定,待休药期过后才能轮捕成鱼上市销售,为市场提供安全、放心、无公害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