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种概况
(一)培育背景
银鲫的分类地位为鲤科鲫属鲫亚种,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近十多年来,我国鲫鱼的养殖规模和养殖潜力越来越大,2014年总产量达到259万吨,是产量稳步持续增长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在淡水养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996年至今通过国家审定的鲫品种有12个,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对鲫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推广应用的新品种,均为二倍体鲫或者三倍体鲫,并未有具有明显生长优势的四倍体鲫新品种应用。
同为鲤科鱼类,鲫生长速度低于鲤鱼,生产试验表明,鲤鲫杂交种如芙蓉鲤鲫、湘云鲫的生长速度远远超过鲫鱼,显示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同样,在采用鲤鱼精子对银鲫进行雌核发育时,鲤鱼的染色体在特定条件下整合入卵,并稳定表达,该个体的生长速度较普通银鲫理论上要高。桂建芳(1993)证实雌核发育的异育银鲫整合异源精子染色体的几率为0.1%~0.3%,整合入鲤鱼染色体的四倍体银鲫较普通三倍体鲫鱼生长速度快38%以上,显示出极大的生长优势。桂建芳等(1997,2010)研究发现,三倍体异育银鲫通常采用雌核发育生殖方式,在特定条件下少数卵子不但具有雌核发育保持自身全部染色体的能力,而且可以融合外源精子,将精子的染色体并入并协同发育的能力。银鲫的四倍体与普通的两性杂种明显不同,它可以通过异精雌核发育的生殖方式突破中间杂种不育的障碍,还可以克服两性物种中后代分离的现象。三倍体异育银鲫整合异源染色体并稳定遗传的现象,给银鲫倍性育种引入异源染色体,从而进行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培育出生长优势明显的四倍体异育银鲫,将对生产应用起到较大补充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是品种种质资源丰富性的需求的重要补充,整合有异源染色体的鲫新品种可以有效减轻种质资源单一造成的潜在的隐患;二是产量的需求,生长优势明显的选育鲫可以有效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收益;三是养殖模式的需求,生长速度更快的品种选育成功,可以将养殖模式由2年商品鱼上市改为当年苗种养殖成商品鱼上市模式,减少养殖周期长的风险;四是品质提升的需求,整合有异源染色体的鲫新品种,肌肉品质更加细腻,营养更加优良。因此,培育具有明显生长优势、品质优良的鲫新品种是必要的。
(二)品种特性
(1)长丰鲫染色体观察众数为208条,含有3套鲫染色体和1套鲤鱼染色体,为复合4倍体鲫鱼。
(2)长丰鲫外观与普通银鲫一致。长丰鲫外观纺锤形,可数和可量性状与普通异育银鲫无明显区别。
(3)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其生长速度更快。其中一龄长丰鲫平均体重增长比异育银鲫D系快25.06%~42.02%,二龄快16.77%~32.1%。
(4)肉质细嫩。长丰鲫单位面积肌纤维数较彭泽鲫和普通银鲫少23%和37%。
(5)营养更加丰富,有益脂肪酸含量更高。长丰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比异育银鲫D系提高115.16%,DHA含量较异育银鲫D系提高255.17%。
(6)鳞片紧密,不易脱落。长丰鲫鳞片紧密,销售不受影响。
(7)遗传性状稳定,便于保种。长丰鲫采用异源雌核发育,子代性状不分离。
(8)抗逆性强。长丰鲫由于含有外源鲤遗传物质,相对银鲫更加体现对病害的抗逆性。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1.繁育亲本选择
长丰鲫亲本由品种选育单位或授权繁殖的单位提供,不能使用苗种生产场自行繁殖、未经检测的后代作为亲本。
繁殖亲鱼选择体表完整无伤、体质健壮、纺缍型个体,雌鱼1~3龄,不宜超过4龄,体重0.4千克以上;雄鱼2~4龄、体重1千克以上。长丰鲫属分批产卵鱼类,养殖的群体个体间的成熟度差异较大。因此每次催产必须严格选择成熟度高的亲本,以保证催产率、授精率、孵化率以及鱼苗的成活率。亲鱼成熟好的标准是:雌鱼腹部膨大,卵巢轮廓明显,腹部软而富有弹性,泄殖孔稍凸,微红;雄鱼胸鳍、腹鳍有追星,手感粗造,轻压腹部泄殖孔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入水即散。
2.亲鱼培育
(1)培育池选择:面积以0.1~0.4公顷为宜,注排水方便,要求池底平坦,无淤泥或者淤泥厚度低于15厘米,水深1.2~2.5米,水质较肥,向阳,东西或南北走向,池边水中无杂草。经生石灰清塘消毒2天后注入新水,曝气后待亲鱼入池。
(2)饲养管理:亲鱼的饲养管理以投喂精饲料和调解好水质,使其发育良好并在下一年度能产出数量多、质量好的卵为准。
合理投喂。北方地区春季出池后,当水温上升到10℃以上时即可开始投喂,投喂的饲料应是精饲料,产前的培育蛋白含量应在30%以上。产后的培育蛋白含量在28%~35%,亲鱼产前和产后及越冬前一个月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0%~35%的配合饲料;颗粒粒径在5毫米左右为宜,投喂量为体重的2%~4%,亲鱼产前和产后一个月期,投饲量为体重的3%~4%,7~8月正常培育期间投饲量为2%~2.5%,并随水温及鱼的摄食强度情况进行调整。
调节水质。良好的水质环境对亲鱼的发育和产卵都至关重要,冲水可以改善水质,并可满足亲鱼对水流的要求,为亲鱼性腺的发育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经常补注新水可以满足鱼类对氧量的需求和提高摄食强度。其中溶解氧应在4毫克/升以上,晴天中午池水的透明度要求保持在20~25厘米。
(二)人工繁殖
长丰鲫产卵季节为春季,水温上升到16℃~18℃时开始产卵,催产适宜水温18℃~20℃。
选取成熟的雄兴国红鲤亲鱼,鳞片粗糙。轻压雄亲鱼后腹部,泄殖孔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遇水后迅速散开为好。采用人工授精时,雌、雄鱼比例50~100:2;具体实践中,应依雌鱼产卵量和雄鱼精液量灵活掌握。
1.产卵池、孵化池的清整和管理
人工授精用催产池多为方形或圆型,并无固定形状要求,面积以3~5米2适宜操作为宜,水池有一定的交换水量。孵化桶、孵化池或环道孵化,需建专用设施,依水量大小和每批需求苗量可定量生产。孵化桶直径为0.2~1.0米不等;孵化池为水泥池或用铁板焊成的水箱,形状为长方形,面积为16~32平方米为宜;孵化环道类似于鲢鳙鱼孵化设施,直径为6~10米为宜。孵化用水要求水质清洁,含氧量5毫克/升以上。所有产卵池和孵化池使用前要彻底清池清毒。
2.人工催产
采用HCG+LRH-A2:(400IU+1μg)/千克;或催产灵1号+LRH-A2:(400μ+1μg)/千克,2种药物混合效果好。雄鱼剂量减半。采用一次或两次注射,一般采用两次注射(胸鳍基部注射)。第一针注射总剂量的1/8~1/6,第二针注射余量。注射用水每尾亲鱼不超过5~l6毫升药液。两针间距一般为8 ~10小时。
3.人工授精
亲鱼注射药物后,雌、雄鱼分别放入不同产卵池,进行流水刺激,辅助亲鱼发情产卵。水温为16℃~24℃时,效应时间达8~10小时即可开始产卵。亲鱼经催情后分开暂养,在效应时间前2~3小时,要注意观察亲鱼动态,轻压雌鱼腹部有卵粒流出时,应立即挤卵授精。将雌亲鱼用干毛巾擦干体表水分,同时将卵粒挤入干燥的面盆或碗中,并将雄鱼精液挤入盆中,搅匀,加适量水轻轻搅动,让其充分授精,再立即将受精卵转入黄泥浆水进行脱粘1~2分钟,随机转移至孵化池或孵化桶进行孵化。受精卵搬运时避免阳光直射。
4.鱼苗孵化
长丰鲫卵为沉性卵,在静水中沉底,流水中冲起来,故此孵化方式为流水孵化。在受精卵进入孵化之前应用浓度为1100.00毫克/升亚甲基蓝浸泡消毒,时间为10~15分钟。在鱼卵孵化过程中增加施药1~2次,以保证防治卵水霉菌发生。孵化用水一定要过滤,防止剑水溞等敌害生物危害。
孵化用水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溶氧量5毫克/升以上),pH7~8;无毒无害,用水须经过70~80目尼龙筛绢过滤以防止敌害生物。孵化水温18℃~25℃。
流水孵化时,受精卵在孵化开始时水流可大一些,鱼卵在水体中上下翻动为好,至出膜时,水流可稍小,仔鱼出膜后可调小。至鱼苗腰点(鳔)出现,能平游时方可出池。
鱼苗平游时要及时出售或下池培育。如遇天气突变不能及时下塘时,要投喂煮熟蛋黄悬液,一天2次,100万鱼苗一次投喂2个蛋黄悬液。
(三)苗种培育
1.乌仔、夏花鱼苗培育
(1)培育池:池底平坦,淤泥适中,厚10~15厘米,注排水方便,池塘面积在0.15~0.4公顷为宜。鱼苗下塘前5~10天,用1125~1500千克/公顷生石灰或375~450千克/公顷的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清塘后施基肥,发酵粪肥2250~3000千克/公顷,施肥后池水逐渐变成茶褐色或淡绿色为肥水,其目的是培养轮虫等小型浮游动物,作为鱼苗下塘后的生物饵料。
(2)鱼苗放养:鱼苗平游开口后进入池塘培育。下塘时要注意孵化池(溶器)水温与池塘水温差不超过3℃,并选择池塘背风处下塘,遇上大风天气,推迟放养或在背风处放置人工鱼巢或草帘等物便于鱼苗附着避风浪。放养密度以750万~2250万尾/公顷,依池塘条件适当调整。每个池塘放养鱼苗应是同批繁殖的,要一次放足。另外在鱼苗放养前用鱼苗网拉网检查或彻底清除池中水生昆虫、杂鱼等有害生物。
(3)饲养管理:鱼苗下塘3~5天后要适时追肥,或泼洒豆浆,水深1米的池塘,每天用黄豆15~75千克/公顷,浸泡磨浆后全池泼洒,每日分1~2次投喂;依水质情况每隔3~5天追肥一次,使池水保持褐绿色或油绿色。亦可采用利饵多1.5~2.4千克/公顷和水产诱食酵母1.5千克/公顷合用,每天分2次泼洒。10天后随鱼体长大,适当调整投喂量或增加投喂微粒饵料,同时要分期注水。鱼苗下塘时池水一般在50~70厘米左右,以后每隔5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15~20厘米,改善水质,促进生物饲料的繁殖和促进鱼苗生长,注水时要在注水口安装密网以防野杂鱼和其他敌害随水混入。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水色变化,鱼苗活动情况,以决定施肥和投饲量。要随时清除池边的杂草、杂物及蛙卵等。
鱼苗经15~25天饲养,全长达1.5~3厘米左右即可分池、出售。为提高出塘的成活率,要进行鱼体锻炼。方法是:选晴天上午10时左右拉网密集锻炼,拉网前2天要停食,操作要仔细,鱼苗开始出现轻微浮头现象立即放回原池。
2.池塘鱼种培育
(1)鱼种培育池:鱼种培育池条件与鱼苗培育池要求基本相同。面积以0.4~0.8公顷为宜,水深1.5~2米,夏花放养前,要认真清整,彻底清塘消毒,方法与鱼苗饲养阶段相似。
(2)夏花放养:夏花放养尽可能提早,以延长鱼种生长期。鱼苗要健壮,规格整齐。放养密度因不同地区的气候、生产条件、养殖方式和技术水平以及预期鱼种达到的规格有很大差异,北方地区放养殖密度为4.5万~7.5万尾/公顷,依实际养殖条件进行适当调整,并搭配适量鲢鳙鱼苗。
(3)饲养管理:夏花入池3~5天后开始驯化养殖,投喂含蛋白质35%以上的颗粒饲料,饲料的粒径必须随鱼的生长发育逐步调整,做到适口。投饲应坚持执行“四定”原则,①定位:投喂饲料应有固定的位置—投料点,精饲料应投在饲料台上,夏花鱼种放养后应先在饲料台周围泼洒,然后逐渐缩小范围,引导鱼到饲料台上摄食,每个饲料台面积约为1~2米2,每0.5万尾鱼种架设一只,青饲料投入饲料框内;②定时:天气正常时,每天投饲时间应固定,精饲料在每日上午8~10点钟,下午2~4点两次投喂,青饲料每日投喂一次,一般比精饲料早投1~2小时;③定量:投喂饲料应做到适量、均匀,防止过多或过少,以精饲料每次投喂后2~3小时吃完、青饲料4~5小时吃完为宜。阴雨天、鱼病流行期投饲量应酌情减少;④定质:所投饲料必须新鲜,不可用腐败的饲料投喂,以免发生鱼病,青饲料应鲜嫩适口,精饲料不得霉烂变质,应按各种鱼类营养配制成颗粒饲料。日投饲量为体重的5%~12%,但要根据天气,水温和鱼摄食情况灵活调整。
定期加注新水,在7~9月生长高峰期依水质状况进行换水2~15次,每次20~30厘米,一则是补充渗漏和蒸发的水量,二则是调节鱼池的水质,以保证鱼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促进鱼类的生长。该阶段历时数月,防止浮头、泛塘和其他事故发生十分重要。采用增氧机进行机械增氧,密度较大的池塘睛天中午使用多功能涌浪机或叶轮式增氧机,2~3小时/次进行水层交换改良水质。坚持每天早晚巡塘,注意观察水色、水质以及鱼的摄食情况,及时调节水质和投喂量,尤其是在闷热天气的情况下,更应加强注意,以免鱼类发生浮头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池塘越冬管理技术:北方地区在9下旬至10月上旬应加强鱼种培育,多喂些精料,增强鱼的体质,是保证鱼种安全越冬的内在物质基础。秋末冬初,水温降到8℃~10℃时,鱼已很少吃食。为了便于管理,要进行并塘,将鱼种蓄养在池水较深、保水性好的养殖池塘,亦可原池越冬。
越冬池应选择池底平坦,保水性好,淤泥少,向阳背风,注排水方便,不渗漏的池塘,面积在0.4~2.0公顷,水深达2.5~3.5米的池塘,最厚冰下水深应保持1.5米以上。放鱼前10天将池水排干,清除池中污物及杂草,并曝晒1~3天,注新水10~20厘米进行清塘,酸性水体用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用量1200千克/公顷;碱性水体用含氯量为30%的漂白粉,用量225千克/公顷。24小时后注新水,3~5天后水深达1米左右便可放鱼,逐渐将水位注到最高水位。也可利用保水性好,深水池原池越冬,将老水排出1/3或2/3,每立方米用0.5~0.7克敌百虫全池泼洒杀死浮游动物和鱼体寄生虫,一周后每立方米用1.0克漂白粉全池泼洒,补注新水到最高水位。
根据越冬池底质和补水条件来确定放养密度。池底保水性好,淤泥少,水质好,补水方便的越冬池每立方米0.75~1千克,一般越冬池放养密度每立方米0.5千克。
在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有的地方封冰期长达几个月,冰层厚度从20~100厘米不等。越冬期间的管理尤为重要。①专人负责,及时检查越冬情况:定期检查水质、水色、指标鱼的活动情况,特别要定期测定分析水中溶氧量,一般每周检查一次,当氧量低下降较快时,应每天检查一次。当溶氧量降到4毫克/升时,应采取增氧措施。②池塘封冰及溶氧测定:越冬池塘能否结成明冰是越冬效果好坏的关键,直接影响到越冬池塘中浮游植物产生氧量的多少。在下雨雪封池时要采取措施,用增氧机搅水使其不结冰,待晴天重新封冰;如封冰较厚,无法用增氧机破冰,则需要采用破冰机进行破冰处理,再重新结冰,破冰面积不少于池塘面积的40%,以利于冰下水体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加水体中的溶氧。定期测定溶氧,前期溶氧变化较小,可10~15天测定一次,12月下旬到2月未,池塘溶氧变化较大期间需3~5天测定一次,如溶氧日降幅达1毫克/升以上时,需每日测定一次。当溶氧量下降到4毫克/升左右时,要采用原池循环等补氧措施,保证鱼安全越冬。在越冬期间还要经常观察水色及冰下鱼活动的情况,发现鱼病要及时防治。③冰面清雪:越冬结冰后,当冰面能承受人和清雪机械重量时,要及时清雪,雪对阳光的穿透力影响很大,清雪面积应达池塘冰面的80%左右,越冬量较小时,可按正常应清扫面积适当减少一部分,以便改善光照条件,增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量。④定期补注新水:经常补水,使越冬池保持较高水位,一般10~20天注一次,并根据水位下降程度、溶氧量、水质情况等适当调节注水间隔和注水量。
三、健康养殖技术
(一)适宜养殖条件
1.养殖场地的选择
水源充足,土质保水,无污染。交通方便,有利于鱼种、饲料、肥料和鱼产品等的运输;电力供应可靠,才能保证排灌设备、饲料加工机械、增氧机、投饵机等正常运转,以保障生产需要。
2.池塘条件
鱼池面积视各自养殖场的情况最好在0.4公顷以上,但超过2公顷操作不便。水深1.0~2.5米,水源要充足,水质要良好,水体pH6.5~8.5,水温适宜18℃~28℃,溶氧4毫克/升以上。池埂要牢固,不漏水,不倒塌,放养鱼种前,要清整消毒。
(二)养殖配套技术
1.池塘主养殖模式
鱼种放养规格、数量,应依所预期达到的成鱼产量指标、商品鱼规格的大小以及池塘和生产的实际条件而定。提早放养鱼种是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放养的鱼种要体质健壮,同塘放养的要求是同一品种,规格要整齐,一次放足。北方地区放养殖密度3.5万~5万尾/公顷,实际依池塘养殖条件进行行适当调整,放养规格10~50克/尾,再套养10%~30%鲢、鳙等虑食性鱼种。
2.池塘搭养长丰鲫模式
稀养速成套养夏花1000尾/亩,个体当年达到300克以上;亩套养夏花2000~3000尾,个体当年达到80~130克。
3.日常管理
每日早晚应各巡池1次,注意观察天气、水质变化和鱼的活动与摄食情况,确定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如预测有可能浮头,应提前开机增氧或加注新水。每日应清除池塘饲料残渣、杂物、病死鱼等。
建立养殖档案。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03)第[31]号《水产养殖安全质量管理规定》,认真做好水产养殖全过程和生产记录和用药记录,以便实行追溯。建立水产养殖技术档案,以个池塘均应建立卡片来体现,除了记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中规定的填写《水产养殖生产记录》和《水产养殖用药记录》外,还应记载池塘环境条件、水源、水质、底质情况和养殖模式,并对清塘、注水、施肥、鱼种放养、投饲、浮头,增氧、鱼病及防治、排水与补水、水质测定结果、拉网及鱼类出塘等重要技术措施逐一详细记录,年终归档。
(三)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长丰鲫养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害有水霉病、细菌性败血症、车轮虫病、锚头溞病等,病害以预防为主。
1.预防措施
鱼病的发生,多数情况是养殖水体环境不良、饲养管理不善、鱼体受伤,而使病原体的侵袭所致。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预防:
(1)养殖池塘的彻底清整、消毒。无论鱼苗、鱼种还是食用鱼的饲养,苗种下塘前均应清塘、消毒。
(2)放养的鱼种应符合各类鱼种相应的质量标准的规定,外购苗种应检疫合格,
(3)鱼苗、鱼种入塘前,进行鱼体消毒,可用3%~5%盐水浸洗5分钟;具备疫苗条件的应对草鱼种进行注射免疫。
(4)鱼苗、鱼种下塘半月后,每立方米水使用1~2克漂白粉(28%有效氯)泼洒一次。
(5)高温季节,饲料中按每千克鱼体重每日拌入5克大蒜头或0.47克大蒜素,同时加入适量食盐,连续投喂6天。
(6)3~4月份用晶体敌百虫(90%)水溶液全池遍洒一次,使池水含药量为0.3~0.5毫克/升;5~6月份用生石灰水溶液全池遍洒1~2次,使池水药量为25~30毫克/升。
(7)食场消毒。方法有:一是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2次,每次用漂白粉250克,溶化在12.5克清水中,在食场泼洒;二是在鱼病病流行季节采用药物挂袋、挂篓进行预防。每个食场可挂篓(袋)3~6只,每只装漂白粉100~150克。4月份至6月份,每月2次;7月份以后,每月1次,每次连续3天。也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挂袋,每个食场可挂3~6只,每只装硫酸铜100克、硫酸亚铁40克。4月份至6月份,每月2次,每次连续3天。
(8)坚持“四定”投饲;做好饲料消毒,水草、浮萍等水生青饲料,应经8~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浸洗5~10分钟后,方可投放于食场内。
(9)加强巡塘,经常清除池边杂草和残饲,做好池塘清洁卫生,发现死鱼应及时捞出,深埋。
(10)在拉网锻炼、分塘、起捕、筛选、运输等过程中,操作应细心,防止鱼体受伤。
(11)做好疫病处理工作。饲养的鱼类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应将其隔离,其水体也不能随便排放,以免疫病进一步传播。应原池进行药物治疗或做好消毒处理。病鱼、死鱼不可随便抛弃,而进行无害化处理。
(12)病鱼池中使用过的渔具要浸洗消毒,可用2%~4%的食盐水浸浴5分钟,或20毫克/升(2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0~30分钟,或30毫克/升的聚维酮碘溶液(1%有效碘)浸浴5分钟,或在太阳光下曝晒,防止病原生物传播。
只要认真做好预防工作,可以控制鱼病发生,同时也可避免或少用渔药,有利于养殖鱼品质的提高。
2.病害治疗
(1)水霉病:此病主要因拉网、转运等操作不慎,造成鱼体鳞片脱落,皮肤损伤,水霉菌侵入而引起。肉眼可看到病鱼体表繁殖的大量菌丝,生长成丛,像旧棉絮状,呈白色或灰白色,故又名“白毛病”,患此病的鱼游动开始焦躁不安,运动失常,以后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因弱而死。
防治方法:用1%的食盐溶液浸浴20分钟,或用3%的食盐溶液浸浴5分钟。
(2)细菌性败血症:此病又叫暴发性传染病,由细菌引起。病鱼头部、体表充血或出血,有的肛门红肿,部分病鱼还伴有眼和眼眶突出并充血,肌肉亦有出血现象。剖开体腔有腹水,肠空、微红,脂肪有出血点。亦有症状不明显的病例。据调查,此病有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病情猛,呈暴发性,有死亡高峰期;慢性型则死亡缓慢,无死亡高峰期。
流行季节一般是4~10月,高峰期是6~8月,水温为25℃~35℃。危害鱼的种类有鲢、鳙等多种淡水鱼类。从鱼种到成鱼都可发病,但主要危害成鱼。
防治方法:彻底清理鱼塘,清理淤泥,并用生石灰消毒。‚做好鱼种消毒,鱼种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要合理,不要过密。ƒ要定期进行药物预防,每月全池泼洒生石灰1次,用量为20~25毫克/升。④发病治疗,全池泼洒生石灰1次,并以黄芩拌饲投喂,用量为2~4克/千克体重,连用4~6天。投喂时需与大黄、黄柏合用(三者比例为2∶5∶3)。⑤并发细菌性烂鳃病时,第一天全池泼洒三氯异氰尿酸,用量为0.2~0.5毫克/升。于第2天起用黄芩拌饲投喂,方法同上。
(3)锚头鳋病:此病又叫针虫病、铁锚虫病、蓑衣病,是由锚头鳋侵入鱼体而引起,在病鱼体表肉眼可见虫体。虫体寄生四周组织常红肿发炎,同时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鳋的分泌物溶解,腐蚀成缺口。鱼体初被虫体侵入时,呈现不安食欲不好,继而身体瘦弱,游动缓慢
此虫可侵入长丰鲫等鱼的体表,对幼鱼危害特别严重,可引起死亡(对大鱼主要是影响生长)。此病流行地区广,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现,终年可见,夏秋季能引起严重流行病。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带水清塘,用量为200~250毫克/升。‚鱼种放养时用高锰酸钾浸浴,用量为10~20毫克/升,时间15~30分钟。ƒ在该虫繁殖季节,全池泼洒敌百虫(90%),用量为0.5毫克/升。每两周一次,连用2~3次。④在水瘦条件下,每667平方米水面、水深1米时,施400千克腐熟猪粪或牛粪,改变生态环境,达到防治该病。
(4)车轮虫病:由于车轮虫寄生在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吸取营养,刺激组织分泌过多黏液,严重影响呼吸。主要危害稚鱼和鱼种,大量感染时鱼体消瘦、发黑,游泳迟缓至死亡。
防治方法:①放鱼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②用2%食盐水浸洗2~10分钟进行鱼体消毒;每立方米车轮净0.5克全池泼洒。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苗种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