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饲料生产中,饲料原料、生产工艺、管理、储存环境等任何一个环节如果不合理都可能导致水产饲料霉变的发生,霉变产生的霉菌毒素如曲霉毒素、CPA、赭曲霉毒素、脱氧瓜蒌镰菌醇、镰刀菌毒素等,绝大部分已被证实会对水产动物造成伤害,甚至死亡。且霉菌毒素具有协同作用,霉变的饲料一般含有多种霉菌毒素,多种毒素综合起来的危害比单独作用的危害要大的多。霉变的水产饲料不仅会造成其营养价值下降,还会使水产动物致病。如何防霉已成为水产饲料业研究的焦点。霉菌毒素是由几种霉菌如曲霉菌、青霉菌产生的生物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CPA、赭曲霉毒素、脱氧瓜蒌镰菌醇、镰刀菌毒素等,大约超过200种霉菌毒素已经被鉴定出来,大部分已知是对动物有严重危害的。其中黄曲霉毒素非常容易污染玉米、花生和棉籽仁等成分,随着饲料来源方面越来越倾向于用植物蛋白代替鱼粉等价格较高的动物源蛋白.饲喂植物源饲料包括其副产品引起的霉菌毒素的污染严重性就大大增加了.必将会出现更多的霉菌毒素污染的情况。霉变对水产动物的危害;如何防止水产饲料霉变;如何对霉变的饲料进行去霉等问题日益成为水产饲料业的焦点。
1水产饲料产生霉变的原因
1.1原料因素
水产饲料原料的水分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指标,水分太低,虽有利于储藏,但会相应的增加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水分太高,则会引起饲料霉变,且这种原料如果不经干燥处理即用了配合饲料的生产,往往会导致其产品的水分含量超标,并使产品易于霉变。玉米、麦类、稻谷等谷实类饲料原料的水分含量为17%~18%时是霉菌生长繁殖的最适宜条件。粉碎后的谷实类在水分含量高时,更易发霉。因此,水产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应控制在安全水分以下,鱼虾饲料要求水分在12%以下,鳗鱼饲料水分要求在9%以下。
1.2生产环节因素
生产水产颗粒饲料时,如果冷却器及配套风机选择不当,或使用过程中调整校核不当,致使颗粒饲料冷却时间不够或风量不足,导致出机的颗粒饲料水分含量及温度过高,这样的颗粒饲料装袋后易发生霉变。在水产饲料制粒系统的颗粒料提升料斗和管道中积压的物料,如果未定期清理,可形成霉积料,脱落后进入成品仓和包装袋,易引起整批颗粒料霉变。
对退回的霉变料处理不当,有的采用剔除零块回炉办法。这样由于霉菌未被杀死,事实上变成了下批料生产的霉菌接种剂,扩大了污染面,加速了霉菌繁殖,缩短了饲料保质期,造成大量饲料的霉变和损失。特别是由于引发霉变的菌类大都属于产毒菌种,如黄曲霉、构巢曲霉等,当其毒素超过一定量时,即会影响水产动物生长发育,出现各种病症,甚至死亡。
1.3环境因素
霉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氧气等条件下,能利用饲料中的蛋白质作为氮源,利用脂肪&糖类作为碳源进行生长繁殖。饲料中的主要原料——植物性原料在收割至加工的各个环节中,沾染了各种霉菌及其分生孢子,并将其带到饲料中。
霉菌的生长繁殖依赖于适宜的水分和温度。霉菌毒素大多数属于中温型微生物,最适宜生长温度一般为20~30℃;其最适相对湿度为80%~90%。因此,霉菌的生长繁殖与地区气候条件和季节有密切关系。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5—9月份的各月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这个季节正是水产饲料生产和应用时期。在这种高温高湿度的环境条件下,特别梅雨季节,霉菌生长繁殖最为旺盛,水产饲料霉变大多发生在这个时期。
1.4管理因素
原料仓长期不清理或受到污染,积存在原料仓的物料(尤其是粉碎后的物料)易于发霉;饲料仓库潮湿,鼠害严重,易糟蹋饲料、传染病菌和污染饲料;库区未经常清扫和定期消毒,饲料堆垛不合理,库存时间过长,运输时饲料受到雨淋、曝晒等,都容易引起饲料霉变。
2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对于水产动物的危害
2.1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对水产动物危害最大,不但影响其生长,而且还有致癌作用。
虹鳟鱼是水产养殖种类中最容易被霉菌毒素感染的种类之一,有实验表明,其黄曲霉毒素的LD50(最大半致死剂量)在500~1000微克/千克之间。黄曲霉毒素会使虹鳟鱼鱼鳃变白、血红细胞的数量减少、肝脏被破坏等等。
鲑鱼口服l2毫克/千克(体重)的黄曲霉毒素可以导致胃含物的回流。进入腹腔膜的黄曲霉毒素如果超过12毫克/千克就可以引起血红蛋白的含量降到正常水平的90%,它可以导致肠内黏膜和血细胞的坏死。这些细胞可以产生胰腺和胃腺,使一些器官颜色变浅。这些副作用反过来又导致鱼类生长缓慢,饲料效果变差。
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霉菌毒素B1可引起(甲壳动物)肝胰腺的损伤,这种损伤还会引发其它病情,虾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会影响到产量。菲律宾学者还发现虾饲料的霉菌毒素浓度在73.8微克/千克时虾生长缓慢,且较容易得皮肤病。
2.2CPA的危害
Cyclopiasonicacid(CPA)是由曲霉菌和青霉菌产生的毒素,气候温暖时它常常和黄曲霉毒素被发现在同一样品里,甚至比黄曲霉毒素还常见。黄曲霉毒素只有在最高浓度时才会减缓鱼类增长,降低其血红细胞的数量;而CPA含量0.1毫克/千克时就可以产生同样的危害,并在较高浓度时还会带来消化道的坏死。如每千克体重鲶鱼注射7.0毫克的CPA,鱼类就会发生剧烈的痉挛并在30分钟内死去。
2.3赭曲霉毒素的危害
赭曲霉毒素也主要是由曲霉菌和青霉菌产生的毒素,包含了7种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其中以赭曲霉毒素A的毒性最强,赭曲霉毒素A具有肾脏毒和肝脏毒。它经常危害鱼类的肾脏。而且当其和其它毒素一起出现在饲料中时会加强其它毒素的危害。当人、畜摄入被这种毒素污染的食品及饲料后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或致畸、致癌、致突变。口服赭曲霉毒素对生长期的虹鳟鱼其半数致死量是4.7毫克/千克,对虹鳟鱼的危害有肝脏坏死、颜色变暗、肾脏肿大、死亡率变高等。
2.4脱氧瓜蒌镰菌醇的危害
脱氧瓜蒌镰菌醇简称DON.也就是常说的呕吐毒素,是由镰刀霉菌代谢产生的,在霉变的小麦中DON是一种很重要的毒素。喂养虹鳟鱼的饲料中的DON在0.2毫克/千克浓度以上时。将减缓鱼类生长。当喂养虹鳟鱼的饲料浓度达到20毫克/千克时,将会发生拒食现象。
以上是常见霉菌毒素对水产动物的危害,在实际情况下,霉变的饲料可能含有超过1种的霉菌毒素。而霉菌毒素具有协同作用,两种毒素综合起来的危害比单独作用的危害还要大。
3水产饲料的防霉对策
3.1控制饲料原料的质量
原料进库时应逐包检查,严控原料的含水量。一般要求玉米、高粱、稻谷等含水量应不超过l4%;麦类、次粉、糠麸类等含水量应不超过l3%;豆籽饼粕、棉籽饼粕、菜籽饼粕、向日葵仁、饼粕、花生仁饼粕、鱼粉、骨粉及肉骨粉等含水量应不超过12%。
3.2控制饲料加工过程中水分和温度
加工水产饲料过程中,必须按规范操作,做到彻底冷却后,再装袋、运输、使用。水产饲料和原料即使符合安全水分要求,若包装密封不合格,也会因吸湿作用导致霉变。据试验,采用双层聚乙烯薄膜包装饲料产品可有效地提高防水作用,在温度5~32℃,相对湿度40%~75%条件下,对达到安全水分的饲料可储备一年,并使产毒菌素、黄曲霉和串珠镰刀菌的带菌量逐渐下降。
3.3加强饲料原料和产品的贮存、包装和运输的管理工作
3.3.1仓库设施储藏饲料的仓库应具备不漏雨,不潮湿,门窗齐全,防晒,防热,通风性好的特点。改善仓库储存条件,控制仓储温度、湿度,必要时使用化学制剂灭虫。
3.3.2日常管理搞好包装密封,切断水分和氧气的吸收通道,就可有效地防止霉变。饲料产品在运输途中应防止雨淋和日晒。应向中间营销商和用户强调饲料产品的储存和保管。
缩短水产饲料产品和原料的保存期,库存原料要有适量存货;但也不宜大量购存,一般以半月用量为宜。产品生产要严格执行以销定产制度,产品生产后在7-1O天内出库,按季节、品种严格执行产品保质期制度。
3.4应用水产饲料防霉剂
3.4.1单一型防霉剂目前我国生产的水产饲料防霉剂产品如克雷灵、除雷净、霉敌101等,其主要成分均为丙酸及其盐类。进口的饲料防霉剂产品如露保细盐、万路保、克霉霸、待华抗霉素等,其主要成分也均为丙酸,露保细盐的主要成分为丙酸钙。其他的防霉剂还有山梨酸和山梨酸钾、山梨酸钠、山梨酸钙、苯甲酸、苯甲酸钠、富马酸和富马酸二甲脂、甲酸钙、脱氢乙酸和脱氢乙酸钠等等。
3.4.2复合型防霉剂除了使用单一型的防霉剂外,目前国际上使用防霉剂的发展趋势是采用复合型的防霉剂,它们是多种有机酸防霉剂,按一定比例配合而成。这种复合型防霉剂可以拓宽抗菌谱范围,增强防霉效果。如日本常用的复方防霉剂有:1)由92%海藻物、4%碘酸钙、4%丙酸钙组成,使用时按8%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这种防霉剂除了防霉效果好以外,最大特点是增加了海藻物中各种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碘、铜等,使饲料中的微量元素更丰富;2)由1份醋酸钠和2份醛酸混合,然后在混合物中加入1%的山梨酸,充分搅拌并干燥,使用时按1%的比例加入到饲料中;3)由1份碳酸钠和2份醛酸混合,然后在混合物中加入1%的山梨酸,充分拌匀并干燥,使用时按1%的比例加入到饲料中。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使用单方或复方防霉剂。一般都不要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以增强防霉的效果。
4水产饲料防霉对策研究的新方向
4.1开发绿色防霉技术
我国是使用天然物中草药防霉剂最早的国家,已经证明具有挥发性气味的茴香、花椒、辣椒、水翁皮等都具有较好的防腐、防霉作用,其无毒副残留,不影响水产动物机体的正常代谢。采用天然物和生物防霉的应用势头日渐上升,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4.2开发新型的去霉剂
饲料受到霉菌毒素的危害,曾使用沸石土吸附,但因添加量大,影响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平衡,干扰氨基酸和矿物质的利用,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现在国际上用酯化葡甘露聚糖来吸附霉菌毒素。酵母细胞壁内层的葡聚糖不具有活性,但经改造成霉菌吸附剂(Mycosorb)后大大增加表面积而具有吸附能力,可吸附多种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T-2毒素),并且不会对其他营养素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