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受精怀孕:一般情况下水蛭个体达到9克左右即可交配,也有个别4~5克的水蛭就开始交配的,但是并非水蛭每次交配都是受精的过程。正常来讲,在春季受精率约为50%,即每两条水蛭交配就有一条水蛭受精待孕,秋季受精率为10%左右,在未成年蛭中受精率很低,仅有1%.正常养殖下,宽体金线蛭是每年一次,医蛭和菲牛蛭在8月份增加产卵1次。从交配、受精到受精卵排到体外,形成卵茧,一般要经过25~30天的时间。这段时间中国农林网我们称之为怀孕期。
(二)产卵:水蛭交配后约1个月开始产卵。水蛭在产卵前,先从水里钻入岸边泥土中约20厘米,离地面2~8厘米处,当然也随着天气的干旱和地下水的高度而有变化。受精蛭每次产卵3~5个,卵椭圆形,刚产出时似蛋白状,约2小时后呈淡粉红色海绵状,孵化5天左右呈棕褐色,大小约为28毫米,重约1.5克,茧内含幼蛭30条左右,经20天左右即孵出幼蛭,个体长约5~10毫米。幼蛭钻出卵茧后即用头部的化学感受器找到幼小的螺类并钻入其体内取其体液(此时的幼蛭3天内也可靠卵黄提供营养),摄食量颇大,个体生长迅速,故每天需清除螺壳。清洗时必须注意螺壳内躲藏的幼蛭,此时必须设法让幼蛭吃饱。错过产卵前购水蛭,可人工购回卵茧进行人工孵化。
(三)卵茧孵化:水蛭在产出卵茧后,一般不用人工照顾就可自然孵化出幼蛭来。水蛭的卵茧在自然条件下孵化的适宜温度在20℃左右,湿度一般在30%~40%之间。为了提高孵化率,减少天敌的危害,应尽可能进行人工孵化。
人工孵化是通过人工控制温度和湿度,或通过人为创造适合孵化的环境,以提高孵化率的方法。
1.全人工孵化:这种方法全部靠人工孵化,主要适用于产卵量少或刚开始养殖水蛭的养殖户。全人工孵化一般选用塑料、木制、搪瓷等盆、盒用具,底部放一层1~2厘米厚的孵化土(可用松散的沙壤土),然后将卵茧放入盆、盒内。为了保持一定的湿度,上面可以再盖一层棉布等物。孵化时的温度应控制在20~23℃之间,孵化土的湿度在30%~40%之间,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80%之间。当湿度不足时,可直接向棉布上喷雾状的水,但要防止过湿。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情况下,一般经过25天左右即可孵化出幼蛭。待卵茧全部孵出后,可整体转入饲养场地,进行野外饲养。
2.人工创造适宜环境自然孵化:当产卵茧量比较多、孵化工作量较大时,可专门建立孵化养殖池,把卵茧装入孵化器后,直接摆放到孵化养殖池的岸边,利用自然温度,然后再加上人工增加湿度的办法,经过18~30天即可孵出幼蛭。随后幼蛭可自由爬向孵化养殖池中。但应注意,下雨天要遮盖塑料布,防止雨水过大造成卵茧缺氧,胚胎窒息死亡,孵化不出幼蛭来。
3.无土产卵孵化:这种孵化方法最省事。在水蛭产完卵的时候,把种蛭拿出来在室外养殖。孵化卵茧时保持一定的湿度即可,适时地通通气,直至水蛭幼苗孵出来。如果发现媒介物质有腐变、霉烂、积水等现象,则该环境不适宜再继续孵化水蛭卵茧,要重新更换媒介物质。
宽体金线蛭必须经过1~3个月的冬眠才能产卵,因此有的水蛭养殖单位宣传说每年每条产卵3~4次,1000~2000个,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当然,日本医蛭在八九月份可再产卵1次。
经过两个多月的饲养,水蛭可长到4~5克,10月份可长到8~9克,最大的可达11~12克。水蛭生长速度与饲料、养殖池内生物链的搭配、水质的酸碱度和适宜的气候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