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池塘中氨氮过高的问题,在高密度精养池塘中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给养殖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水中的氨氮以分子氨和离子氨存在。 分子氨有很大的毒性,而离子氨不仅无毒,还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
分子氨浓度过高,会使水产生物产生毒血症,长期过高则将抑制水产生物的生长。分子氨主要来源:沉入池底的饵料、排遗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分子态氨氮毒性强,分子氨在血液中的浓度较高时,水产生物血液中的PH值也相应升高,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受到影响,导致生长受抑制。温度和PH值越高,分子氨的毒性越强,这也是为什么在夏季,池水PH值超过9时,易发生氨氮中毒的原因所在。
氨氮中毒的先兆
[1]水体浑浊,过肥,透明度低,并有蓝褐色油膜覆盖。
[2]常见气泡从池底往上冒,并能在池边嗅到腥臭气味。
[3]食欲下降,抢食强度减弱。
[4]常出现零星水产生物死亡等。
氨氮的消除途径
[1]硝化和脱氮。氨(NH3)被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亚硝酸再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当水中溶氧浓度低于1~2毫克/升时硝化作用速度明显降低。在水中溶氧缺乏的情况下,反硝化细菌能将硝酸还原为亚硝酸、次硝酸、羟胺或氮时,这种过程称为硝酸还原,当形成的气态氮作为代谢物释放并从系统中流失时,就称之为脱氮作用。
[2]藻类和植物的吸收。因为藻类和水生植物能利用铵(NH4+) 合成氨基酸,所以藻类对氨氮的吸收是池塘中氨氮去除的主要方法,冬天藻类的减少和死亡会使水中的氨氮含量明显上升。
[3]挥发及底泥吸收。在池塘中氨氮浓度高、pH值高,采取增氧措施,在有风浪、搅动水流等情况下,都会有利于氨氮的挥发。底泥土壤中的阴离子可以结合铵离子(NH4+),在拉网或发生类似的引起底部搅动的操作时,池底沉积物会暂时悬浮在水中,铵离子(NH4+)就会被释放出来。
[4]矿化及回到生物体内。所谓矿化,即部分氨氮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池底土壤中,这些有机物质分解后又回到水中,分解速度依赖于温度、pH值、溶氧以及有机物质的数量和质量。当水中氨氮浓度高时,氨(NH3不是NH4+)能进入水生生物体内。
如何控制氨氮?
[1]清淤、干塘。每年养殖结束后,进行清淤、干塘,曝晒池底,使用生石灰、强氯精、漂白粉等对池底彻底消毒,可去除氨氮,增强水体对pH值的缓冲能力,保持水体微碱性。
[2]加换新水。换水是最快速、有效的途径,要求加入的新水水质良好,新水的温度、盐度等尽可能与原来的池水相近。
注:首先调节好水位,夏季水深保持在1~1.5米,秋季保持在1.3~1.5米。其次要定期换水,夏初每10~1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6~9月份每周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1/2。换水时要注意水质新鲜。
[3]增加池塘中的溶氧。在池塘中使用池塘底部增氧剂,可保持池塘中的溶氧充足,加快硝化反应,降低氨氮的毒性。
[4]加强投饲管理。选用优质蛋白原料,使用具有更高氨基酸消化率的饲料,避免过量投喂,提高饲料的能量、蛋白比。
[5]在池塘中定期施用水体用微生态制剂 。
[6]其他措施。合理的放养密度,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多开增氧机[用增氧机要坚持“三开两不开”,即:晴天中午开机,阴天时次日清晨开机,阴雨连绵,半夜开机,傍晚不开机,阴雨天白天不开机],控制水体pH在7.6-8.5之间,不让池塘的pH值过高。施用光合细菌,使其形成优势种群,借其分解有机废物,降低水中氨氮,很好地调节水质。
此外,若水质太浓或变坏,就应该立即采取急救措施,首先加注新水或换水1/4~1/3,连续两遍后,用生石灰混合河泥成浆泼洒;待水色变色后,适当搅动池底,再施肥调好水质[注:不要施有机肥]。
氨氮超标的因素及时期
氨氮超标通常发生在养殖的中后期,这时候由于残饵和粪便的增加,池塘底部的有害物不断沉积,造成氨氮、亚硝酸盐等超标。
通常先试用解毒改水或解毒净水分解沉降水体中的大分子有机质,然后试用底改类产品,分解沉积在池塘底部的有害物。经过调节后的水质,需要定期使用小球藻源、枯草芽孢杆菌等进行肥水,稳定水质。炎热天气除需要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体底层足够溶氧。同时,每半月定期施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和有机生物复混肥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分解底泥中的有机废物,抑制氨氮产生。应对水体施加消杀剂进行杀菌,以防止病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