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明均位于渝北茨竹镇同仁村的水蛭养殖基地。
“跨界有风险”,这不只是随口说说。在IT行业摸爬滚打近14年的游明均,36岁中年创业,还偏选冷门项目:养蚂蟥。从2012年至今,蚂蟥仍然不见收益,倒从他身上“吸”走近百万元。
游明均作为国内第一批IT从业者,有着近14年的资历。他为电信、移动等大型公司开发过网络平台,年收入能达到30万元左右。同时,在2012年时,他就已经是思科最高CCIE的认证专家。
他为什么会与水蛭结缘?其实,早在2012年以前,游明均就有创业的打算,他将项目锁定在关于人的衣食住行。但一年下来,仍然毫无头绪。
2012年4月,游明均与家人到万盛游玩,他无意间发现当地有养殖吸血水蛭(日本医蛭)的农户。这个偏门的行业一下子就吸引了他,通过网上咨询了解,水蛭养殖的前景十分美好,他决心试一试。
“风险很大,当时行业内并没有成熟的养殖技术。”但游明均还是投资了5万~6万元,从江苏引进几十条吸血水蛭自己试验。由于没有合适的养殖场地,他甚至将位于主城五里店的房子作为试验场地,人不住,拿来给蚂蟥“住”。
这一实验,就是两年。在不断投入之下,虽然得到家人的反对,但也没有迎来支持。
“从最开始的十几条,到逐渐引进繁殖后的20多万条。”游明均满满的成就感。但好景不长,水蛭养殖一个避不开的难点马上摆在他的面前——水蛭冬眠期。
据游明均介绍,仅在2013年~2014年两个冬眠期内,水蛭就因为气候死了6万~7万条,让一年的努力一半都打了水漂。
这也招来父亲游海龙的反对。“我是一直都不太支持的”,游海龙说,水蛭对气温要求高,养殖十分麻烦,至于它是否能赚钱,游海龙持怀疑态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游明均从2013年冬天开始着手研究。“从网上了解的解决方法都没效果。就像手艺人不会把自己的独门绝招外传一样。”无奈之下,游明均只有模仿水蛭的生态环境一一尝试,经过两年时间,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成为全国范围内唯有的十几家拥有实际解决方案的人。
“这也是水蛭需求持续上涨、供给却始终不足的原因。”游明均说,首先,一条吸血水蛭繁殖期只产一个茧,一个茧幼虫仅十几条,而存活下来的通常不足一半。其次,吸血水蛭的饲料必须为血制品,由于市场上没有相关饲料售卖,想要养殖,全靠自己按比例、成分一一尝试来调配。最后,吸血水蛭由于会吸食同类的血,所以管理上也颇为困难。
也因为这些原因,游明均的试养始终没有走出五里店那间房。持续的投入不见收益,他最后决定先从价值较低、饲养较易的不吸血水蛭(宽体金线蛭)突破,获得收益来支撑吸血水蛭的养殖。
就在今年2月,游明均在渝北茨竹镇同仁村租赁了近50亩的土地,投资50万元用来养殖不吸血水蛭。“它们主要以螺、蚌等软体动物的体液为食,饲养难度较小。预计今年出产量60万~70万条,总重量一吨左右,按照市场价每公斤180元算,今年的收益在18万元左右。”游明均说,明年数量将超百万条。
不管如何,养殖吸血水蛭才是最终的目标,就算会持续亏损。今年,游明均的朋友李磊决定入伙,在重庆选了一块800亩的土地,投资300万元新建专业养殖基地。
“如今,心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危害健康的最大疾病之一。而吸血水蛭产生的一种名为血蛭素的成分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在国外成熟制药中,一支针剂的价格就能达到上万元。”游明均说,在国内市场中,2000年至今,干水蛭的价格从120元/公斤一路上扬至现在的1200~1250元/公斤,涨幅达900%,并且供不应求。“以全国200吨左右的需求量来说,实际供给只有60吨左右,其中大部分还是野生捕获。”
游明均说,虽然人工规模养殖仍是难题,以重庆多普泰制药来说,从1995年就开始了水蛭养殖,至今仍没成规模,靠对外高价收购。“也就是说,我只要一出产品,根本就不愁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