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的人工育苗
关键控制技术一.海参育苗场的选址和设施
1.选址
①水质洁净,无大量淡水注入,海区盐度适宜,无工业、农业、生活污染的还去。尤其要远离造纸厂、农药厂、化工厂、石油加工厂、码头等有污染水排出的场所,并应避开产生有害气体、烟雾、粉尘等物质的环境;
②场区最好建于风浪较小的内湾,无浮泥,混浊度小,透明度大;
③场区交通便利,离海参养殖区域较近;
④考虑电源,尽量不用或少用自备电设备,以便降低成本。
2.常备设施
育苗室配套设备有泵房、沉淀池、过滤罐、高位水槽及饵料室等,要配备适合的管道。
育苗室采用天然光和自然通风,尽可能向阳,室内设遮光帘,空气要流通,防止水温和室温变化太大。
育苗池多为长方形、方形、圆形或椭圆形,流水培育以长方形为佳。长方形、方形池利用率高,但容易形成死角,可将池角抹圆。培育池一般长5~6米,宽2.5~3米,深度1~1.5米、水容量10~20立方米为宜。育苗池内要有良好的给、排水系统,进水管路最好有两套,一套管路通向沉淀池,可以进直抽海水,另一套管路进过滤、预热的海水。进、排水系统要充分考虑管道的口径及进、排水能力,最好能在2~3小时,时池水全部注满和排空。进排水管道严禁出现“U”形弯而存水,管道的末端应设置阀门方便排污。
用水一般采用水泵提水至高位沉淀池(让海水中含有的大部分浮泥、有机碎屑和各种浮游生物等沉淀并除去),水经过砂滤池过滤(除去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用来过滤的材料为不同规格的砂石,滤层由底层向上分别为卵石、砾石、沙粒、细沙,每层高度为10~15厘米,细沙层根据水源混浊情况适当加厚)、净水池处理,再经过管道进入育苗室和饵料室。 单胞藻培养要有单独的保种室(一级保种)、中间培育池(二级保种)和生产池(三级培养)。幼体培育池和饵料池水体的比例,一般为2:1或3:1,要求光线充分、均匀,可随时进行光线的调节。
苗场还需配备有供气系统和供电系统。供热系统常用层叠气泵和漩涡气泵,通过塑料软管或胶皮管连接,管的末端装散气石,全程要求连续微量充气,鼓起的气泡要细小,使水面呈微波状即可。
为缩短养殖周期,苗场还配备供热系统(电热或锅炉加热),加温育苗可加快幼虫生长和发育速度,还可进行多茬育苗。
关键控制技术二.种参的采捕、暂养和孵化
1.种参的来源
目前种参的来源主要有:①自然海区生长的野生种参。野生种参,因为积温慢慢上升,产卵成熟度好,为首选种质;②人工培育的海参(a.包括池塘养殖或潮间带围堰养殖的海参;b.室内控温蓄养的海参)。常温育苗所用种参主要从自然海区采捕,升温育苗则多用人工培育的海参。
2.采捕时间
在常温育苗中,把握好采捕时间,是获得优质种参的关键。
①自然海区海参:要求在种参产卵盛期前的一周左右,海参温度低于20℃时开始采捕。大致采捕时间为:青岛、日照海区为5月,山东北部沿海为5月下旬至6月,大连地区、黄海北部沿海为6月下旬到7月初,而山东长岛县北诸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海况条件,种参成熟时间则更晚,常延迟到7月底至8月初。一般来说,当海参生长海区底层水温上升到16~17℃即可采捕。
②池塘养殖海参:因池塘水温回升快,所以池养海参较自然海区一般提前20~30天成熟。池塘水受风浪影响少,采捕种参较方便,可在产卵盛期前3~5天采捕,此时池水最高温度一般升至18~20℃。依池塘条件不同,山东烟台地区池塘海参采捕时间大致在4月底到5月中旬,青岛地区多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
3.采捕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严格避免海参与油污接触:因油污会导致种参化皮溃烂(体壁自溶),需特别加以注意。采参人员在接触海参之前应将手清洗干净,切不可用粘有油污的手直接接触海参。船上暂养容器及暂养海水也不可沾有油渍。
②尽量避免机械刺激和损伤:为防止种参之间相互挤压,而导致种参排脏或排精产卵,每次采捕的数量不宜太多。采捕上来的种参在船上暂养密度也不应太大,控制在300头/立方米以内或更少,暂养时应经常换水。还要避免高温和直射光的照射,用遮光帘遮盖并放于背阴处。
4. 优质种参的选择标准
①规格:种参个体越大、怀卵量越多、卵的成熟度越好,所以应尽量选择个体较大者作种参。自然海区的种参体重300克以上,体长20厘米以上为好;虾池或围堰养殖的海参体重应在250克以上。
②性腺发育状况:解剖后性腺成熟度达8成,性腺粗细均匀。雌性生殖腺呈桔红色,卵粒肉眼可见,刺破后可自由散开;雄性生死腺呈乳黄色或乳白色,刺破后可流出乳白色精浆。显微镜下卵黄及细胞质透明,卵粒形状整齐。
③种参捞出后,易收缩,形成椭圆状;
④体质健壮,肉刺坚挺,参体粗壮;
⑤没有排脏(因为排脏会把肠子和性腺都排掉);
⑥皮肤没有划伤(皮肤损伤容易感染细菌,污染水质,导致孵化率底和畸形);
⑦种参所在的参圈,近半年没有杀青苔、海藻的历史。
5.种参的运输
采捕的种参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运回育苗场。分干运和水运两种运输方法。若距离较短,运输时间在3小时以内,可用干运法,即将种参装入泡沫箱内,单层摆放,箱底最好铺上湿海草、毛巾、纱布等,将箱盖好封紧后运输。长距离运输多用水运法,比如50×50×80厘米的帆布桶内装水1/3~1/2,充氧运输,每个帆布桶可装种参60~80头;也可用聚乙烯袋运输,袋内装水1/3~1/2(约15升),每袋可装种参10~15头,充氧后扎口放入泡沫保温箱内运输。尽量选择在早晨、傍晚或夜间运输,防止日晒、风吹、雨淋,防止海参相互挤压和磨擦。运输容器内温度不宜高于海参采捕海区的水温,为防止运输过程中温度上升,可在运输容器内加冰降温。
6.种参的暂养
如果种参已充分发育成熟,经过采捕和运输的刺激,有时当晚即排放。原则上要求暂养数日,待充分发育成熟后才能大量排放。在入池培养前,要求:①挑选:及时选出体质弱、发病、排脏、表皮损伤的种参。②密度:控制在20~30头/米3;若为控温育苗提前采捕的种参,密度要适当减少,控制在20头/米3以下。密度过大,由于溶氧等原因会影响性腺发育和生理活动,需要连续微量充气,保持溶解氧达5毫克/升以上;③过滤:种参暂养要用砂滤水,进水中应加脱脂棉或300目筛绢网袋过滤,以滤除敌害和杂物。④换水:每日早、晚各换水1次,换水量一般为池水容积的1/2或1/3,换水时及时清除池底污物、粪便和已排脏的海参。⑤暂养开始头两天不投饵,让海参排干净粪便,以免粪便细菌产卵池水体;如捕捞种参时水温较低或种参性腺成熟指数较低,暂养时间稍长,适量投饵,投喂鼠尾藻、配合饵料、海泥等(日投饵量占海参体重的5%左右),在饵料中添加酶解多糖、健长灵等,以防长时间不摄食而影响种参的性腺发育;⑥控温:暂养开始头两天池内温度要调到与捕捞池一致,避免刺激海参立即排精排卵,水温控制到15~17℃为宜,水温太高不但不能保证种参性腺发育,还会促使性腺退化,个别种参还会出现排脏现象。排干净体内粪便,则将水温提高至海参排精排卵所需温度20℃左右;⑦控光:光照均匀偏弱,避免光线直射,光照强度控制在500~1000勒克斯。也可在白天将种参蓄养池用黑布遮光,避免种参白天堆积在池底一角不食不动。⑧亲参排精和产卵前的活动特点:爬行于池壁上,活动频繁,头部抬起,左右摇摆,就预示着将要排精和产卵,就要好采卵准备。⑨辨别:在无光的车间将种参放在无色透明的玻璃板上,待种参伸展后,用手电筒对着种参由下往上照,卵粒清晰的为雌参,反之为雄参。可据此提前将过多的雄参取出。
7.种参的人工升温促熟
为了提早出苗,延长参苗当年的生长期,也提前采捕种参,利用室内升温促熟的办法,使种参提前成熟、产卵,这样当年即可培养出大规格苗种。种参一般提前1~3个月采捕入池,促熟过程要有计划地使池水逐渐升温,以促进种参的性腺发育。种参入池后先稳定2~3天,再日升温0.5℃左右,当升到13~15℃时恒温培育,直到预定产卵前7~10天,将水温逐渐升到17~18℃恒温待产。切忌升温过快,以免温度刺激剧烈导致种参排脏。一般在积温达到800℃左右时,种参性腺方能成熟并自然排放。在整个促熟过程中,每日都要投饵(用酶解多糖和金肽康拌饵),日投饵量占种参体重的5~10%,但准备采卵前的一周内应停止投饵。其他管理方法同常温育苗。
8.采卵
①自然产卵:种参采捕时间适宜,或人工促熟好、性腺充分成熟的种参,可在蓄养池内自然排放精卵。自然排放时间多在19:00~22:00,先是雄参排精,约半小时后雌参开始产卵。
②人工刺激产卵:当种参经过一段时间的蓄养,性腺充分发育成熟,有少量性产物排放,并且饵料、幼体培育苗设施已准备就绪时,可进行人工刺激产卵。人工刺激产卵可根据生产计划,人为地掌握种参排放时间,集中催产,一次可获得大量受精卵,便于后期的生产管理。在性腺充分成熟条件下,适当刺激获取的精卵质量同样会很高,大规模育苗生产多用此法。人工诱导海参产卵的方法包括温差刺激法、阴干流水刺激法、紫外线照射法、解剖法等,目前生产上最常用的是温差和阴干流水刺激法(a.温差诱导法:将过滤海水用锅炉、电热器、日光照射等法升温,注入海参蓄养池,使水温比原蓄养水温升高3~5℃。也可将种参先以低温水处理,再放入高温水中刺激。b.阴干流水刺激法:傍晚先将蓄养池内水排干,阴干0.5~1小时,再用高压水流冲击10~30分钟,冲击海参的同时将蓄养池洗刷干净,然后注入新鲜海水,提高水温至22℃左右,则可刺激排精排卵)。刺激产卵多在傍晚16∶00~18∶00进行。
9.受精
雄参开始排精后,先让其在池内排放一段时间,池内出现一定数量的精子后,可对雌参起到诱导作用,刺激雌参产卵。发现雌参开始排卵后,为防止池水精液过多,要快速将正在排精的雄参捡出放入另一池继续排精,将雌参留在池内继续产卵,然后将精液稀释均匀,根据需要倒入产卵池进行受精。其间微量充气,使精卵均匀分布,让卵子充分受精。当种参全部停止排放后,将其全部移出。池内自然受精方式,由于精液较多,需要洗卵,否则会影响受精卵的孵化率及幼虫质量。把种参从池内全部移出后,注满新鲜海水,静置半小时,待卵基本沉入池底后,用虹吸法将上层2/3的水吸出,再注入与原池水等温的砂滤海水,反复2~3次。注意洗卵必须在卵基本下沉后、胚体尚未转动前进行,如果种参产卵时间持续过长,受精卵发育不同步,有的卵刚排出,有的已经进入囊胚期开始上浮,则不宜再用虹吸法洗卵。
10.孵化
指受精卵经过胚胎发育之后由卵膜孵出到初耳幼体的过程。为提高孵化成活率,孵化期间做到:①水质稳定:水温早晚温差不超过1℃,pH值早晚波动不超过1.5,氨氮变化小于0.2毫克/升。②保持溶氧充足;③及时搅动水体让受精卵充分活动起来,避免沉到底部,引起变质无法孵化;每30分钟或1小时搅动1次,动作轻柔以免划破受精卵,两天后受精卵孵化成浮游体即可停止搅动;④添加健长灵和酶解多糖,补充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增强抵抗能力;⑤适时洗卵,保证卵粒表面清洁;⑥及时观察受精卵裂变情况,防止过多的精液和死精子滋生致病菌感染受精卵;如水质污浊或虽经洗卵精液仍较多,可用300目网箱排水,同时加入等温新鲜海水,通过流水改善水质。视水质情况,适时使用安全高效的百安威0.5克/米3,防控病菌繁殖。
11.优选幼体
受精卵发育到初期耳状幼体后,健壮、发育良好的幼体在静水中分布于池水的中、上层,畸形、不健康或死亡胚体则多沉于池水底层,利用幼体这一特点,将浮于上、中层水的幼体选入培育池,这一过程称之为选育。通常采用虹吸法原理进行选育,用虹吸管对准幼体集群区将其吸入纱网袋内进行分池培育。为减轻对已选幼体产生的冲击,培育池应事先加入海水,并检测和调适盐度和水温。
12.海参胚胎及幼体发育
胚胎发育:受精卵一囊胚期一原肠期一耳状幼体一樽形幼体一五触手幼体一稚参一幼参。
海参胚胎及幼体发育时间、大小(水温20-22℃)详细数据见下表:
受精时间 | 发育阶段 | 体长(um微米) | 形态 |
20-30分钟 | 极体出现 | 140-170 | |
43-48分钟 | 第一次分裂(2细胞) | 140-170 | |
48-53分钟 | 第二次分裂(4细胞) | 140-170 | |
60-90分钟 | 第三次分裂(8细胞) | 140-170 | |
3小时40分钟至5小时40 分钟 | 囊胚期 | 200左右 | |
12小时至14小时20分 | 孵化出卵膜 | 200左右 | |
14小时20分钟至17小时40分钟 | 原肠初期 | 200左右 | |
17小时40分钟至25小时20分钟 | 原肠期 | 280左右 | |
25小时20分钟钟至31小时30分 | 初耳幼体 | 360-430 | |
5-6天 | 中耳幼体 | 500-700 | |
8-9天 | 大耳幼体 | 800-1000 | |
10天左右 | 樽形幼体 | 400-500 | |
11天左右 | 五触手幼体 | 300-400 | |
12-13天 | 稚参 | 300-500 |
海参幼体的发育,由受精卵发育到稚参,水温在20~24℃条件下,发育良好的只需13~15天,一般需要15~20天。在幼虫的整个发育过程中,以耳状幼体所占的时间最长。将稚参培育到4~5毫米约需要40天左右。
关键控制技术三.幼体培育
1.幼体的培育密度
在适宜的密度范围内,密度越小,幼体发育越快,生长幅度越大,成活率和变态率越高。实践证明,培育密度掌握在0.5个/毫升左右为好,可根据水质条件和饵料生物条件适当增减,但最大不能超过0.7个/毫升,到大耳幼体后培育密度可达0.2~0.4个/毫升。幼体培育密度过低会造成资源浪费,过大则会导致幼体生长缓慢、发育畸形、滞育,甚至导致胃萎缩、溃烂等疾病的发生。
2.投饵
初耳幼体消化道贯通后即可投喂。幼体适口饵料种类有角毛藻、硅藻、盐藻等,初耳幼体适宜投喂易于消化的角毛藻;中耳幼体按角毛藻:硅藻=2:1的比例投喂;注意:初耳幼体和中耳幼体不能投喂鞭毛藻,要投放附着基以后才能投鞭毛藻,因为鞭毛藻细胞个体大,壁较厚,会造成幼体胃萎缩或烂胃;大耳幼体可将角毛藻、硅藻、盐藻中两、三种饵料混合投喂,营养更合理,效果更理想。投喂的藻类应是处于繁衍高峰期的藻类,不喂老化、腐败的藻类,每公斤藻类添加酶解多糖10克、金肽康10克混匀后投喂,利于幼体消化吸收促进生长,还可抑制水中有害细菌的繁殖,为幼体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投喂饵料在每次换水后进行,因为换水后幼体分散较均匀,水质新鲜,可将饵料均匀泼洒于池内。投放附着基以前,每天都要对水质和幼体进行镜检,观察水里和胃液的饵料情况,镜检以幼体胃区内有一半饵料为宜;投饵多了污染水质,造成消化不良、烂胃,投饵少了营养不足影响海参生长,所以,每天认真观察记录,酌情适当调整投饵量,让幼体吃好吃饱,健康生长。
3.水质管理
水质好坏是决定育苗能否成功的基本条件。海水的温度、pH、盐度、氨氮、COD、重金属、浊度等理化条件直接关系到育苗的成败,应密切检测与调控,保证育苗用水的清新。
换水:幼体培育初期,由于水质比较新鲜,幼体个体较小,饵料积蓄也不多,一般不建议换水,而是采用每天2次,上、下午各1次,每次添水10~15cm的方式。待水添满后即可换水,换水时视温度及水质情形,日换水1~2次,前期每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的25~35%,在幼体发育至大耳状幼体后期,每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的50%左右,如有必要可清底一次。也可以采用流水培育法,因流水时间较长,流速缓慢,幼体贴附筛绢壁上的情况不严重,能减少幼体的机械损伤,前期日流水量可控制在100%左右,后期增至100~200%。另外,若投喂代用饵料较多,易败坏水质,则应适当增加换水量。
充气与搅池:静水条件下,幼体易长时间大量密集于水的表层,造成局部水体水质条件恶化,导致幼体发育不良。因此通常采取充气和搅池的方法,既可保持幼体在池内均匀分布,又补充了池水中氧的消耗。按池底面积计一般2~3m2布1个散气石,连续微量充气。鼓起的气泡要细小,气泡石应在80目以上,使水面呈微波状即可。忌充气量过大,否则易冲起池底沉积的污物,败坏水质,还能使幼体上下剧烈滚动,造成损伤;同时,气量过大,幼体还能吞食气泡,发生气泡病,造成幼体死亡。
吸底和倒池:幼体的排泄物、残饵、死亡幼体残骸、悬浮物的沉积及培育池中繁生的原生动物、底栖生物等,长时间大量沉积很容易败坏水质、孳生细菌。一般采取吸底和倒池的方法清除。清底时,要事先检查池底,如池底幼体很少或存在畸形幼体时,则可用虹吸法吸底,有时池底存在部分正常幼体,可用网箱收集吸出的幼体。倒池是将原池幼体浓缩于网箱内,移到新的培育池继续培育。倒池易对幼体造成损伤,影响成活率,若水质与幼体发育正常可不倒池。但当水质恶化造成幼体发育不良、需要对池水进行彻底更新时,倒池则是最有效的方法。一般幼体发育至大耳幼体后期,倒池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