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习性
岩原鲤是一种底层鱼类,生活于底质为砾石的河流中。白天常栖居于缓流处的石穴内,夜晚外出觅食。冬季,多集中在深水河流段的乱石区,活动量明显减少;立春后,溯河上游或进入支流。为杂食性鱼类,但较喜食底栖动物,主要食物为摇蚊幼虫、蜉蝣目和毛翅目幼虫、寡毛类、小螺、蚬、淡水壳菜等软体动物,其次是腐烂的高等植物碎片,偶尔也摄食少量浮游动植物。冬季停止摄食,3~4月开始摄食增多,7~8月则大量摄食。
2、生长特点
生长较慢,体重1kg的个体为4~5龄。岩原鲤的长度和重量增长,在4龄前逐年递增,4龄后增长速度呈下降的趋势。比较雌、雄同龄鱼的生长,发现3龄以前雄鱼的体长、体重都大于雌鱼,3龄后雌鱼的生长超过雄鱼。
3、生殖习性
岩原鲤的生殖季节在每年的2~4月,产卵盛期在2~3月。产卵水温为18~26度,最佳产卵水温为20~24度。雄鱼3年性成熟,雌鱼4年性成熟,通常0.65~1kg亲鱼怀卵量2.7万~4.3万粒,1.2~2kg怀卵量4.5万~12.3万粒,2.5~3kg怀卵量13.5万~15万粒;属于分批产卵类型,8~9月也可产卵。产卵场所大多分布于长江干支流与上游水流急滩下江段,底质为砾石处,产卵场需要一定的流水。卵粒直径1.35~1.81mm,吸水膨胀后卵膜的直径为2.12~2.34mm,淡黄色,黏性较强,粘附于石块上发育。受精卵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水温15~17e时孵化率仅有20%~45%,水温超过26.5e出现畸形或胚胎发育停止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