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冷的鱼类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salmonicida)。为什么说它冷呢?因为这种菌自19世纪被发现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感染冷水性鱼类。但近年来,杀鲑气单胞菌感染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报道不断出现,其感染范围扩大的同时,杀鲑气单胞菌也在发生着温度适应性变化。
杀鲑气单胞菌的定义
杀鲑气单胞菌属于气单胞菌属,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广泛分布在水生环境中。长期以来,杀鲑气单胞菌作为不能在37°C生长的主要鱼类病原体而闻名,属于嗜冷无动力气单胞菌。目前,杀鲑气单胞菌含有五个亚种,即杀鲑亚种,不产色亚种、杀日本鲑亚种、史氏亚种以及产果胶亚种。
杀鲑气单胞菌的分类
和许多19世纪的细菌类群一样,杀鲑气单胞菌在其分类水平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1894年杀鲑气单胞菌被划入了“Bacterium”,1896年被划入了“Bacteriumsalmonicida”。其间,它也被称“Bacillusdevorans”、“Bacteriumsalmonica”、
“Bacteriumtruttae”和“Bacillussalmonicida”。随后,第七版伯杰氏细菌分类学手册出版后,将其划分为假单胞菌科气单胞菌属,后来,被划分为弧菌科气单胞菌属,再后来才被划分到现在的气单胞菌科气单胞菌属中。最开始的分类主要是依据Griffin团队的工作进行的,该团队首次对杀鲑气单胞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供了制定分类的必要信息。随后,杀鲑气单胞菌被分为四个亚种,包括杀鲑亚种,不产色亚种、杀日本鲑亚种、史氏亚种,其中,感染鲑鳟科鱼类的杀鲑亚种,被认为是典型性杀鲑气单胞菌,其余亚种以及其他不能被归为任何一个亚种的杀鲑气单胞菌均为非典型性杀鲑气单胞菌。后来,从阿根廷一条被污染的河流分离到产果胶亚种,这是第一次发现杀鲑气单胞菌与鱼类疾病没有任何联系。自此,杀鲑气单胞菌含有五个亚种,即杀鲑亚种,不产色亚种、杀日本鲑亚种、史氏亚种和产果胶亚种。然而,对杀鲑气单胞菌进行亚种分类仍然充满了争议,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关于杀鲑气单胞菌的种内分类关系,另一个是关于是否继续将这些种划分为气单胞菌属的问题。
杀鲑气单胞菌的感染史
杀鲑气单胞菌在1894年由Emmerich和Weibel在巴伐利亚褐鳟孵化场中首次发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杀鲑气单胞菌被认为主要感染鲑科鱼类引发疖疮病(图1-2)。后来,杀鲑气单胞菌的宿主范围逐步扩大,感染主要发生在硬骨鱼纲的几个主要科类的代表鱼类中,除了鲑科鱼外,还有鲤科、鮨科、七鳃鳗科。非鲑科鱼类经报道被杀鲑气单胞菌感染的有桃花鱼和金鱼、鲤鱼、鲈鱼、鳊鱼、蟑螂、鲮鱼、鲢鱼、丁鲷、梭鱼、鲶鱼、濑鱼、真鲷、横滨鲽和圆斑星鲽等,当前其感染宿主种类仍在不断增多。
图1虹鳟感染杀鲑气单胞菌后,身体表面出现疖
图2虹鳟身体出现疖的部分发生肌肉液化
在以前以及目前很多人的印象中,杀鲑气单胞菌作为嗜冷性鱼类病原菌,对哺乳类和人类不构成威胁,然而,近些年,杀鲑气单胞菌感染牲畜、人类的报道不断出现。例如,2018年从患急性间质性肺炎的山羊肺部分离到杀鲑气单胞菌;2014年从有着低烧、虚弱症状的患者血液中分离到杀鲑气单胞菌(这是从患病人类中分离到杀鲑气单胞菌的首次报道);2017年在眼内炎患者的眼中分离到杀鲑气单胞菌;2019年从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的脚上和急性肠胃炎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到杀鲑气单胞菌。这些报道逐步打破了杀鲑气单胞菌属于嗜冷菌、不能在37°C下生长的认知和局限,杀鲑气单胞菌也从鱼类特有病原菌摇身一变成为了人-畜-鱼共患病原菌。
结语
不过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杀鲑气单胞菌不会轻易感染人类。据报道,一般在人类免疫力较低或体表有创伤,且接触被杀鲑气单胞菌污染的水体或鱼时有发生感染的可能。如若发生了感染,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也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治愈的。
杀鲑气单胞菌只是众多嗜冷菌中的一种,这种嗜冷菌向嗜温菌演变背后的驱动力和源头也许才是值得我们更多关注和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