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明白:“养·护”的本意是从清塘开始,就要有很强的养护意识,健康清塘→健康肥水→健康养水→健康护底→健康投喂,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养塘、养藻、养水、养底、养肝、养肠、养胃、养鳃,每个环节都要到位,目的是要做到“注重细节,预防为主”。
养殖户普遍认为:水质和底质不坏,就没必要养护,怕花钱,其实水质、底质由好到坏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如果要等到养殖环境坏了才急着去“调改”,很容易调出问题,改出病害,因为环境突变,严重应激,更容易导致养殖发病甚至死亡。
退一步来说,如果出现水质恶化(如倒藻、清浊、浓浊、红浊、酱浊、泥浊、白浊、黑浊等危险水色)、底质恶化(底部腐败、泛酸、发热、发臭)的时候,养殖对象因此而出现应激减料、活力减弱,肠炎、中毒、浮头、泛塘等状况时,养殖户一般都会感到紧张、慌乱和担心不已,所以都急于采取“调水”“改底”的措施,恨不得在很短时间内把水质调好,把底质改好,尤其是遇到五超标(亚硝酸盐、硫化氢、氨氮、甲烷、重金属超标)时,更是希望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地降解或消除它,于是急于在短期内大量使用化学增氧剂(如双氧水、过碳酸钠、过氧化钙、过硼酸钠等),或大量使用絮凝和吸附剂(如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铵、明矾、硫代硫酸钠等),或在短时间内往水体盲目投入种类繁多和大剂量的微生物,结果却发现,很多时候,水调好了,养殖对象却病了。为此养殖户百思不得其解,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水质、底质变坏,养殖对象本身就体质弱、活力差、抵抗力低下,如果此时采取采用化学制剂(类似絮凝剂)和过量的生物制剂强化调水改底,则会使养殖对象产生强应激,致使养殖对象活力和免疫力进一步下降,致病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实践表明:环境突变产生的强应激比水质量、底质恶化本身,比“五超标”本身对水产动物所造成的危害和损伤更为严重。
因此,遇到水质恶化、底质恶化和五超标的情况下,切记一定要有平和的心态,千万不要想着急降、强降、硬调、快调,而应排毒解毒、防·抗应激和养水护底的思路顺势而为(请参考3月19日发表的第一篇警惕调水风险和第三篇警惕改底风险)。
必须提醒的是对微生物制剂及其对养护水质和底质的作用应具有正确的认识:①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的多样共生,构成复杂的池塘微生态环境,当有益微生物处于优势时,池塘环境“和平宁静”,有利于养殖对象的健康生长。反之,有害微生物处于优势时,水质容易恶化(塘底发臭,藻类死亡,水色变浊、pH值不稳定)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肆虐,引发病害暴发。传统养殖将经常使用消毒药和大排大换结合,这样不仅会造成藻相变化大,导致菌相失衡,水色不稳,严重破坏池塘的微生态环境,而且造成耐药性和水生动物药物残留;因此定期补充有益微生物制剂,使有益微生物占据优势,可维持菌相和藻相均衡;②一定要选择优质的微生物制剂,现在市场上的微生物产品良莠不齐,有些厂家顺应养殖户贪图便宜低价的心理,以劣充优、鱼目混珠,结果却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损失。新活菌王、粉剂活菌王、新生态及黑金神,均属于运用世界领先微生物技术打造的精品,具有菌种新鲜、精纯、强壮、繁殖快、极易在新环境里形成种群优势的特点,有极强的调养优化藻相和水质的功能。定期使用活菌王(或新生态、黑金神),不仅可维持水色肥、活、嫩、爽,而且对塘底的大分子有机物(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中的残余营养成分和水体中的悬浮分子颗粒进行充分的分解利用,进而将其转化为藻类所需的无机盐等营养元素,破坏病原微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并抑制其生长。通过其中放线菌代谢的广谱抗生素(无拮抗、无残留)的作用,对水体中的游离病毒及其他病原菌有良好的杀灭效果。③对微生物的使用,应根据气候变化、时间变化、水质变化、生理变化(病疫)等因素的影响,安全使用,如晚上、阴雨天、发病期间应少用甚至不用,高温季节宜少量多次地使用。平时根据微生物的生长周期特征(当生长周期处于7~10天时分解功能是强盛期,之后就渐入衰败期,进入衰败期后微生物就丧失了分解功能),结合投料、残饵、排泄物等具体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每7~10天使用1次,使用时最好能配合降解灵(或粒粒神或六控底健康)使用,以解决使用微生物时产生短暂性的耗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