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工厂化水产养殖现状分析
截至2017年底,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面积达到7000万m3,工厂化水产养殖总产量达429000t。虽然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产量及面积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工厂化养殖模式仍以流水养殖和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2种养殖模式为主,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相比,目前我国的养殖模式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化养殖。
1.1工厂化水产养殖品种分析
目前工厂化水产养殖品种中海水养殖的主要为鲈、鲆、大黄鱼、石斑鱼、虾、蟹、牡蛎、扇贝等品种;淡水养殖中主要为草鱼、鲢、鳙、鲤、鲫、罗非鱼、鳗、鲟等品种。但目前来看,适合工厂化养殖的名贵水产品种很少,大部分名贵品种还是以捕捞为主。由于目前大部分养殖品种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暂时不能进行工厂化繁育养殖,故未来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探索、研究,实现更多名贵品种的工厂化繁养工作。
1.2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分析
目前,国内比较多见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主要有流水养殖模式、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和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3种。
1)流水养殖模式。流水养殖模式主要控制养鱼环境,利用不断流动的水流进行鱼类养殖,具有投入少、建池简单、占用面积小、周期短、密度高、产量高等特点,主要应用于耗氧量高的经济性鱼类,这种养殖方式有利于鱼类生长发育,最大限度地发挥鱼类的生长潜力。但这种养殖方式养殖用水不进行循环再利用,流水交换量为每天6~15次,耗水量极大。尽管流水养殖对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但目前仍是国内使用最多、养殖面积最广的工厂化养殖方式。
2)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主要由鱼池、增氧设施、水质净化系统、消毒防病设施、水温调控设施5部分组成,此养殖模式下养殖废水经沉淀、过滤、消毒等简单处理后再进行循环使用,这种养殖模式与流水养殖模式相比,降低了一部分用水量,相较于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技术还有一定差距。目前国内一部分水产养殖工厂采用这种养殖方式。
3)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是通过水处理设备将废水净化消毒杀菌后,再进行循环使用的一种养殖模式,主要包含去除氨氮的生物净化装置、去除悬浮颗粒的物理过滤装置、可以消毒杀菌的臭氧发生装置、去除二氧化碳的曝气装置,其关键技术是水质净化处理装置,核心是快速去除水溶性有害物质和增氧技术。这种养殖模式虽然能减少水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节约用地,养殖产品优质安全,病原可控,不受地域与环境的影响,但由于这种养殖模式前期投入较高,且国内这种设备制造还不甚成熟,目前国内企业使用这种养殖模式的较少。
2、工厂化水产养殖拟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1水资源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水产养殖企业采用的都是流水养殖,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地下水资源,而且养殖废水中大多含有氨氮、亚硝酸盐、有机污染物、有机磷以及一些饲料、药品残留物等污染物质。由于养殖废水大部分未经过处理就排放到沟渠里,不仅导致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同时也造成了水资源大面积的污染。因此,养殖水处理特别是养殖尾水处理问题成为了目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近些年来生物絮凝技术、物理过滤技术、微生物技术等已应用于水处理技术上,将养殖水体中的氨氮转化成低毒的硝酸氮,甚至大幅度降低亚硝酸盐和氨氮的含量,尽量减少对养殖鱼体的影响,使养殖水体可进行循环利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循环水处理设备及技术研究,实现水产养殖废水资源化再利用,彻底达到全封闭工厂化水产养殖“零排放”。
2.2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在科技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抗生素及其他一些违禁药品的乱用,造成养殖品质量下降,水产品安全事件频发。反观2006年多宝鱼事件,由于个别不法厂家造成的一个产业受到严重冲击的事件还历历在目,国家为了食品安全问题,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措施来提升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这也是进行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确保食品安全的一项必须跟进的艰巨任务。然而,相比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在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方面起步较晚,因此存在着风险体系监管力度不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消费者认可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无不制约着我国水产品追溯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这些水产品食品安全事件时刻提醒着我们,应当坚持科学养殖,各个养殖基地都应自觉严禁使用违禁药品,加快水产养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建设工作,只有完善了追溯体系制度,才能更好地解决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3病害防控问题
由于水产品养殖病害情况复杂、种类较多,在鱼群里传染也较快,因此鱼体一旦患病很难进行补救,现阶段特效治疗药物较少,故水产品疾病防控主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一般循环水养殖模式下,设有高效的消毒环节,在确保补充水源、鱼苗、饵料无特定病原以及规范的生产管理操作前提下,循环水养殖理论上可杜绝特定病害的发生,同时降低普通病害暴发几率。
2.4适用于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的品种问题
由于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前期建设成本较高,目前循环水养殖只适用于一些名贵鱼种,其他一些经济鱼类不适合进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不仅如此,还有一部分养殖品种极难驯化,导致了适用于循环水养殖的品种很少,研究适用于工厂化水产养殖的品种成了解决品种少问题的关键,加快适宜工厂化养殖的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顺应大众和企业的发展需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5饲料安全及质量等问题
由于饲料质量、适用性、水体污染等问题出现,所以加强适用于工厂化水产养殖的优质、高效、价优的人工配合饲料研发和推广力度成为重点,就饲料营养配方和加工工艺而言,仍需重视开展针对循环水养殖特点的专业饲料,重点开展粪便成型好、利用率高、溶蚀率低、氮磷排放少、水体污染小、沉降速度适宜的饲料研发。
2.6养殖种质退化问题
养殖的一些野生品种鱼类,对产卵环境要求极其苛刻,人工养殖条件下很难繁殖,必需提供专门的繁殖环境,但苗种场经过多代人工孵化,种质已经退化,不仅生长缓慢,而且发病率高、抗逆性也差。
因此,加大遗传物质的研究,恢复种质资源,多品种进行杂交,亲本择优选用或者多引进新的野生种鱼进行驯化繁育以防出现种质退化现象;提高亲本的质量,尽量避免近亲繁殖;把握好苗种的生产技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尽量让亲鱼自然繁育,减少使用催产剂;尽量选用生态养殖模式,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3、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展望
3.1建立适用于我国现状的水产养殖模式
想要建立适用于我国现状的水产养殖模式,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根据我国居民对水产品的需求及现阶段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水平,将现阶段循环水养殖水处理技术与工程化生态净化技术相结合,实现养殖过程中节水、零排放。同时采用科学先进的微生物净化技术,前期减少高昂的设备费用支出,缩短回报周期,让更多的养殖人员从目前的多浪费、多污染的流水养殖模式转变为零污染、少浪费的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3.2深入研究生产技术
应了解我国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并结合我国国内行情及基本情况,加强对养殖技术的学习及发展方向的探讨,加强养殖技术攻关工作,缩短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的周期,以提升循环水处理设备及其他养殖方法及设备的技术水平。
3.3确定合适的养殖品种
循环水养殖品种应该根据市场行情、养殖设备情况及自己现有技术等方面来确定。再根据养殖品种,深入研究并探讨该养殖品种在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的高密度模式下的适应程度及最适密度。在这种养殖条件下,养殖的密度会导致水产动物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在研究养殖产品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下的适应机制的同时,还应掌握该养殖品种在孵化过程中的最适放养密度,以此更好地进行该产品的繁养工作。
作者:张宝龙赵子续曲木张洪竹唐子鹏翟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