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床饲养肉鸭技术与传统养鸭法相比,能达到零排放、不污染环境、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该项技术操作简单,能节省50%以上劳动力,节约用水,提高鸭肉蛋品质,改善鸭的外观,降低发病率(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等),鸭舍无臭味,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高度认可,因此推广发酵床养鸭技术意义重大。
运用发酵床养鸭的技术要点:
圈舍结构
发酵床圈舍对通风要求比较高,所以肉鸭栏舍一般采用单列式,栏舍每栋400平方米-800平方米为宜,栏舍窗檐高度2米-2。2米,顶高2。5米-3米。鸭舍跨度为4米-10米,四周(除门外)设0。8米高围墙,全开放卷帘式,便于根据外界温度、季节调节室内气候。屋顶设隔热层,避免圈舍闷热,屋顶5米左右留一个天窗便于换气,有条件的安装引风机或冷风机,便于一年四季的换气降温。防潮防水
干撒式发酵床,怕湿不怕干。为了防止垫料倒吸泥土中的水分,同时预防暴雨时期集聚的雨水可能会浸泡发酵床,导致发酵床报废。所以在制作发酵床时要抬高发酵床面,可采用的措施有:做成地上式,可以用泥土或砖块、卵石等铺设在发酵床底部,在层高允许的条件下越高越好,避免雨水或积水浸泡发酵床,其中就地用泥土垒高的办法较节省成本;深挖排水沟,加快安装建设排水设备,排水沟渠尽量深挖,沟深不低于1米,防止雨水过多浸泡发酵床。水位较高的地方也可采用类似方法防渗。
水槽设置
由于发酵床对湿度有一定要求,所以要尽可能避免多余的水分进入发酵床。如果发酵床的湿度变大,将导致发酵床出现“水泡床”的现象。水槽应设置在旁边,下面有漏缝地板,便于溢出的水分排出去,防止进入发酵床。
控制鸭舍密度
鸭群的生长阶段不一样,大小、粪尿排泄量也不一样,所以要合理安排密度,一般1日龄-7日龄,20只/平方米;8日龄-14日龄,10只/平方米;15日龄-21日龄,8只/平方米;22日龄到出栏,5只/平方米。合理控制密度,使发酵床长期、稳定、持续的发挥功效作用。
加强鸭舍通风
发酵床正常运行需要充足的氧气,并控制中间产物NH3、CO2的浓度,因此可以结合天窗、地窗、卷帘、风机等来加强鸭舍的通风。方式有:靠门窗的水平自然通风;利用天窗、地窗形成的循环气流通风;使用风机、引风机强制通风。
春秋季温度相对比较适宜,适当开启天窗、地窗通风即可,但要避免冷空气直接进入;冬季温度较低,一般以开启天窗为主;夏季温度较高,除开启天窗、地窗外,还要利用机械通风。无论哪个季节,大面积翻床时都应开启天窗、地窗连续通风0。5小时-1小时。
适时消毒处理
要纠正发酵床不能消毒的问题,对于空栏期的发酵床,如有需要可以正常喷洒消毒剂消毒,不影响发酵床后期继续使用。但一般发酵床是个“无菌床”,主要工作是对周边用消毒药水和石灰进行消毒处理,鸭出栏后对发酵床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翻(以便以后进雏后能充分发酵),补充部分新鲜垫料,并整理发酵床,检修饮水器、水箱、管道、沟渠等。垫料维护
干撒式发酵床养鸭的垫料厚度一般不能低于40厘米。垫料的维护直接影响生态发酵床的分解速度,也会影响发酵床的运行状态,所以在日常饲养工作中要加强翻倒垫料,频率一般1周1次-2次。发酵床的翻倒深度为10厘米-20厘米。如果长期不翻,粪便很难能被发酵处理,产生有害气体的同时出现发酵床死床现象。根据需要补充一定量的垫料与菌种,不可为节省成本减少用量。
合理安排“休床”
科学合理维护发酵床,可延长发酵床使用寿命,提高效率。一般一批鸭子出栏后,可安排7天-10天的休床期。休床期内将潮湿的垫料堆成较大的堆(60厘米-100厘米),期间翻倒1次-2次,利用发酵高温消毒,并快跑水分,最后摊平,创造良好的环境迎接下一批鸭子入舍。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作者:河北省邯郸市畜牧技术推广站吴志勇裴志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