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态学的方法,控制、改造和破坏病原、宿主、病媒的生存条件,达到从根本上消除疫病的目的,是一种防治畜禽疾病的新思维。它不仅表现为使用生态学防治的新手段、新方法防病治病,也包括根据气候条件的变化规律,对畜禽疾病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进行预测预报。
畜禽患病的实质是环境与畜禽之间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因此,改变以免疫、消毒、药物治疗为主线的传统预防疾病的思维模式,运用生态学理论预防畜禽疾病是一种积极的防治方法。
一、根据气象进行预报
畜禽发生疾病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因此也完全可以运用生态学的方法防治畜禽疾病。
导致畜禽发病及传播疫病的病原、病媒、中间宿主和寄生虫都生存在一定的区域、一定的季节、一定气象条件(温度、光照、湿度、风速等)下。如猪姜片虫吸虫病,夏季6、7、8月为流行高峰季节;炭疽病在6-8月份多发,高温、多雨是发病的要因;钩端螺旋体病,7-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温热、潮湿是其多发的条件;口蹄疫的传播、蔓延与风的关系极为明显。
许多畜禽的病原体是通过空气途径传播的。通常认为这些病原体是附着在飞沫或细小颗粒的尘土上而散布于空气中。目前已经在空气中分离到新城疫病毒、I型马疟疾病毒、兔痘病毒、溶血性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链球菌、狂犬病毒、口蹄疫病毒、猪支原体、牛传染性胸膜炎的支原体等病原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由风向外界进行传播。因此,在多风多雨的天气,其下风方向有可能发病。如果天气干旱则流行强度减弱,若出现静风多雾天气则传染仅限于当地。因此,对于风在空气中传播的疾病完全可以根据气象情报及预报的资料,对疾病可能发生的时间、地域及感染家畜的种类和强度进行估计,并且根据天气可能发生的变化预测疾病发生、发展、消亡的趋势。这样人们就能在疾病发生和传播之前赢得宝贵的时间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二、利用生态防治疫病
生态防治法,就是通过控制病媒种群数量,培育天敌,改造生物地理群落,破坏病原、病媒中间宿主的生境等来防治畜禽流行病和传染病。如稻田养鱼能吞食大量幼蚊,从而有效制约蚊虫的危害。注意保护和培育这些节肢动物的天敌,就能有效防治由它们传播的一些畜禽疾病。又如啮齿类的鼠类是传播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蠕虫病源虫病等的传播媒介,其天敌猫、黄鼠狼、蛇、鸢等能有效地抑制其生存发展,减少上述疾病的传播。猫多蛇多鸢多鼠就会少,由鼠传播的疾病自然会少。这就是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原则,也是我们培育天敌防治畜禽疾病的依据。
三、生态牧业治本之策
从本质上看,畜禽之所以发生疾病,就是因为畜禽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因此,生态环境的优劣不仅影响着畜禽的所有生命活动,亦对畜禽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目前,我国生态牧场的主要模式是建沼气池。畜禽的粪便、污水、废弃物均可进沼气池发酵,发酵后的沼肥既无原来的恶臭,又基本上不含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肥效也增加;沼液可喂鱼,沼渣还可繁殖食用菌,沼气可作为能源,从而形成一个高效、清洁的良性循环系统,大幅度降低畜禽疾病的发生,是消除环境污染、防治畜禽疾病的一种治本的方法。
由于畜禽的生长、繁育、健康,以及传播畜禽疾病的病原(病原微生物、病毒)、病媒(野生动物、节肢动物)、宿主等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这就使采用生态学的方法防治畜禽疾病成为可能。这种防治畜禽疾病的新思路,不仅包括采用生态学的防治方法及新的科技手段来影响和控制畜禽疾病发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根除致病因子;也包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畜禽疾病发生的时间、强度、范围及危害程度进行预测预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防重于治。
(来源:《农民日报》2004.2.4.6版威咸理黄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