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光合作用通用方程:
16NH4+92CO2+14HCO3+92H2O+H2PO4—>C106H263O110N16P+106O2
我们可以发现,藻类每产生106摩尔氧,会同化16摩尔氨氮,或每产生1毫克氧,可同化0.1761毫克氨氮。而池塘中每投入1公斤饲料(蛋白含量40%、碳含量50%、饲料系数1.2)消耗1000克氧并产生40克氨氮,或每消耗1毫克氧会产生0.04毫克氨氮。可见光合作用产氧与饲料耗氧相同的情况下,藻类对氮的同化量是饲料氮产量的4.4025倍。意味着在没有使用增氧装置、饲料所消耗的溶解氧都来自光合作用的剩余氧的情况下,池塘中不会有氮的积累。
根据上述结论,理论上可知当人工增氧超过光合作用剩余氧的3.4025倍的时候,藻类不能完全同化由饲料产生的氨氮,必然造成池塘氨氮的积累,如果池塘没有其它氮处理手段,就必须通过换水,将氨氮转移出池塘,才能解决氨氮的积累问题。
由此可见,池塘饲料承载能力在有增氧装置、且氧不受限制的情况下,是池塘天然生产力的函数。如果饲料质量按上述例子为标准,设天然生产力剩余氧为y(公斤/亩),则
池塘饲料承载量=4.4025×y(公斤/亩)
如果投饵率为鱼虾体重的2.5%,在不换水的情况下,则:
池塘的载鱼量=4.4025/2.5%=176.1y(公斤/亩)。
当然,实际关系比这复杂得多,影响因素也很多,与养殖模式、饲料质量、养殖品种、投喂策略、气候条件等都有关系。本例子只是简单地表明池塘天然生产力与池塘养殖产量之间的示意关系。亦即通过提高池塘的天然生产力,可以提高池塘的承载量。
天然生产力与鱼虾病害
对于天然水体而言,天然生产力决定了单位水体的渔获量,也就是产量,如水库、湖泊。而对于人工投喂饲料的池塘而言,天然生产力则决定了池塘的净化能力,即池塘的饲料承载量。
一个池塘的天然生产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碱度、温度确定的池塘来说,天气是影响天然生产力的最大因素。在晴天的日子里,天上飘来一片云,遮挡了太阳,天然生产力的最基础表现——光合作用即刻降低。也就是说,池塘的天然生产力是时时刻刻在发生变化的。
当饲料输入量小于池塘的最低天然生产力承载能力时,池塘水体不会有任何问题。当饲料输入量大于一段时间(如几天的阴雨天、或藻类老化等)的平均天然生产力的承载能力时,池塘水体可能由于污染的积累而出现水质波动,进而造成鱼虾病害发生。
饲料的进步提高了饲料中碳氮的有效率(降低污染)、增氧机的使用又进一步提高了饲料效率和水体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因而在相同的池塘天然生产力条件下,我们池塘的饲料承载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是上世纪80年代后池塘养殖产量不断提升的主要因素。但是,我们忽略了天然生产力的作用,以至于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基本上见不到关于池塘天然生产力研究的文献。
随着产量的进一步提高,饲料的污染超出了池塘自净能力,转移是唯一的途径。因而大幅度的水交换成了池塘养殖的趋势,最终整个养殖区域的大环境被污染(当然,也有市政、农业、工业、餐饮等污染),池塘虽然换了水,但由于水源污染,换水的作用并不理想,于是,病害开始高频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