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棚培育条件下大眼幼体的最佳放养密度目前产业界尚无定论:密度过大则成本高、成活率低,导致经济效益不佳;密度过低虽然成活率高,但温棚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同样不理想。本试验通过在相同养殖环境、相同饲养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大眼幼体不同放养密度培育成活率对比,了解在温棚培育条件下大眼幼体不同的放养密度对Ⅲ期幼蟹成活率的影响,旨在为河蟹苗种的控温培育提供参考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养殖池及温棚条件
试验温棚为钢架结构,用塑料薄膜覆盖,两端开门,四周的塑料膜埋入土中。温棚内有3个培育池,培育池规格均为15米×9.4米×1.2米,池的坡比为1∶1.5左右。培育池配有进排水、温控及微孔增氧等系统。试验时每个培育池中设置用60目筛绢缝制的3个网箱,网箱规格均为7米×2米×1.2米,内侧上沿缝制一圈宽度为20厘米的塑料薄膜以防幼蟹逃逸。棚内池水深保持40厘米,在使用前用漂白粉进行常规消毒处理。苗种投放前在池中及网箱中移植占水面面积3/5的水花生,并沿池周边种植一圈伊乐藻,在放苗前一周亩用发酵好的菜籽饼40千克作底肥,放苗前一天每口池用应激灵一瓶全池泼洒。
2.苗种放养与投喂
试验用大眼幼体来自选育系早繁大眼幼体,规格为12万只/千克左右,经过5天淡化,体质优良,活力好。大眼幼体投放前先用池水浸浴2~3次,每次2分钟,便于适应池里的水温和环境。3个培育池网箱内外投放密度基本一致,具体投放密度见表1。苗种培育期间,每天早、晚分别投喂蛋白质含量为42%的河蟹饲料100克和200克,且每天下午投料时拌入5%应激灵。
3.养殖管理
用锅炉升温的方法使水温保持在20~25℃,夜晚使用草帘遮盖大棚保温。培育期间,每天检测养殖池内的pH、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指标,将氨氮和亚硝酸盐分别控制在0.4毫克/升以内和0.01~0.2毫克/升。大眼幼体下池后前两天每天加水0.1米,后长期保持微流水的水体交换条件。每周使用微生态制剂一次以调节水质。
4.苗种捕捞
经过25天的培育,大眼幼体普遍蜕壳3次,成为Ⅲ期幼蟹(豆蟹),规格为1.4万~1.6万只/千克。此时开始捕捞并统计网箱内Ⅲ期幼蟹成活率。
二、试验结果
3个培育池的9个网箱内共培育出Ⅲ期幼蟹22.92万只,成活率情况详见表2。
三、讨论
1.关于试验方法
试验时每个培育池中设置用60目筛绢缝制的3个网箱,保证了同组中3个平行箱内的环境因素相同。另外本试验沿着每个网箱的上缘内侧用塑料薄膜围成一圈作为防逃设施,有效避免了部分幼蟹顺着筛绢爬出网箱,有效保障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2.密度对Ⅲ期幼蟹存活率的影响
由表2可知:当密度为2723只/米2时,存活率为61.17%~72.31%,均值为(66.19±5.65)%;当密度为3046只/米2时,存活率为55.24%~64.82%,均值为(60.26±4.80)%;当密度为3319只/米2时,存活率为50.27%~56.96%,均值为(53.82±3.36)%。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Ⅰ号池和Ⅱ号池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Ⅱ号池和Ⅲ号池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但Ⅰ号池和Ⅲ号池的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密度对Ⅲ期幼蟹的存活率有较大影响,随着密度的增高,存活率存在明显的下降,在Ⅲ期幼蟹的培育过程中应当根据投入与产出比选择合适的密度。根据试验结果,在生产实践中,控温培育阶段大眼幼体投放密度建议控制在2700~3000只/米2,这与张树林等提出的不能超过3000只/米2的建议比较接近,而与徐承旭等提出的6000~8000只/米2显然有较大的差距。
3.密度越高成活率越低的原因
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Ⅲ期幼蟹的存活率有较大影响,随着密度的增高,存活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大眼幼体变态成幼蟹后,生活方式由浮游改为底栖、个体变大导致相对密度增加,再加上河蟹生性好斗、个体之间相互残杀,从而出现成活率相对较低的现象。
(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易翀汤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