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朱总聊天时,他说了一个案例,那就是有一口鱼塘死鱼,当把酵素肥用下去,把水中藻类培起来后,之后就不死鱼了,虽然是个案,但却体现出一个关系链,水质调节离不开藻类,也离不开生态系统,如果单纯的去降氨氮、亚硝酸盐,调节酸碱度等,获得总是短暂的缓解,而非从跟本上的改变。
水质不好,可以引发鱼病,不用置疑,这是肯定的;反过来,水质好,鱼病少这也是肯定的,不然那些流水池怎么可以动辄亩产几万斤,乃至更高呢!昨天车开坏了,今天修好后才去的蒋老板那里,走到池塘边一看,下风口满是漂浮物,老化的藻类,夹杂的有机质,当从塘中取水时,看到的悬浮有机质特别多。水面上许多地方都还漂着许多死鱼。一测水,水质亚硝酸盐很高,氨氮也高,显然有机质太多,微生物太少,不足以分解水体中这么多的有机质,才是水质差的原因。
当水体中有大量的有机质悬浮时,必然会影响到水体的透明度,从而影响到藻类的光合作用。对于富含有机质的水体,前期藻类疯长,富营养化,而一定时间后,又面临着某些营养元素不足,抑制了藻类的多样化,部份藻类开始老化,出现藻类品种的世代交替,藻类种类上从多元走向单一,某些适宜生长的藻类品种就会占据主导优势。在有些种类藻类死亡后,如微囊藻、三毛金藻等,是有毒素的,往往会引发鱼病。越是藻类品种单一,水体自净能力和缓冲能力也就越差。当水质和藻相相互交织不能健康发展,相互影响的结果就是鱼容易发病。
解决诸如此类,富营养化下水质不好,鱼病多发,久治不愈,最好的方法就是重建健康的水体生态系统。总体思路是缺什么补什么。有机质与微生物不匹配,当下补菌是必然,如鱼康的芽孢原粉、酵素、干酪乳杆菌,效果确切,加速累积在氮素循环中的产物进行快速分解,而分解中又需要相应的原料,比如微生物分解时,需要足够的碳源以获取能量,同时合成菌体自身结构。这也就是为什么文章开头朱总说,当把酵素肥用下去,水色也就好了呢?怎么鱼病就好了呢?这就是水体生态系统建立的系统工程,好比装水的水桶,每一块板都需要尽量一样高,装的水要多,那就要尽量高,但某一块短了,必然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受到影响。对于正缺碳源的鱼塘,酵素肥正好解决了这块短板,所以才会在有些地方出现酵素肥神一样的效果。(这里补充下,酵素肥为什么分两种,一型含有氮、磷用于前期,氮磷不足的水体使用,二型不含氮、磷,专门针对补充碳源与菌种,促进轮虫繁殖,稳定藻相,防止碱性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