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资料网收录动物养殖、植物种植及宠物饲养相关资料,如家禽家畜、水产、花木、瓜果蔬菜等,欢迎查阅!

虾蟹类链壶菌病的防治技术

时间 : 03-27 投稿人 : Soren 点击 :

链壶菌病是由链壶菌目的链壶菌、离壶菌和海壶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虾蟹类链壶菌病的防治技术 | 养殖病虫害防治

(一)病原

主要有链壶菌、离壶菌、海壶菌3个属,其中链壶菌最为常见。

链壶菌的菌丝有分枝,偶有分隔,全实性,细胞壁薄,黄绿色,菌丝内有许多折光的圆形油滴。菌丝成熟后,从菌丝上长出细长的放出管,伸出宿主体外。放出管呈直线状,其先端膨大成球形顶囊,在顶囊内形成许多有2根侧生鞭毛的动孢子;动孢子呈梨形,动孢子放出后,顶囊消失。动孢子为一次游泳性,脱掉鞭毛,发育成休眠孢子。当休眠孢子遇到宿主后,就发芽长出菌丝。在5-35℃,含盐0%-6%,pH6-10中均可以生长。

海壶菌与链壶菌相似,但没有隔壁,不形成顶囊,动孢子为多次游泳性、休眠多次、多次动孢子的形状均相同;由休眠孢子的一端长出丝状发芽管,然后在发芽管的顶端膨大成菌丝。在2-35℃、含盐0%-10%、pH4-10中均可生长。

离壶菌和链壶菌也十分相似,主要区别为老菌丝的顶端会形成膨大的卵圆形构造;会形成黄褐色、厚壁的抵抗细胞;不形成顶囊。

(二)流行情况

在虾、蟹育苗地区都有发生,主要危害卵及幼体,尤其是溞状幼体。在发现患链壶菌病后,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使全池幼体在1-2天内全部死亡。

(三)症状

在疾病早期,幼体体内无明显可见的菌丝体,但幼体不泼,腹部常弯曲、抽搐状,有时在体表可看到附着的孢子。疾病严重后幼体呈灰白色、不透明,不吃食,趋光性差,活动能力明显下降,散游于水的中下层,重者沉于池底。被链壶菌感染的卵及幼体,在显微镜下可看到弯曲、分枝的菌丝,在疾病早期看不到排放管和顶囊,严重时菌丝可穿出体表呈绒毛状。在幼体死后,菌丝很快充满全身组织,并产生动孢子、排放管和顶囊。严重感染的卵体积较小,不透明,呈褐色或淡灰色,卵不能孵化。

(四)诊断

在显微镜下检患病虾、蟹的卵及幼体,如发现有大量分枝、弯曲的菌丝寄生,体表有从成熟菌丝向体外伸出的放出管,即可诊断为患真菌病。如要鉴定真菌的种类,则要观察菌丝的形态、粗细,有无隔壁,放出管的形成方式,有无顶囊,动孢子的形状,一次游泳抑多次游泳性,休眠孢子的发芽方式等。用蛋白胨葡萄糖酵母膏琼脂或肉汤培养基(添加抗生素,以抑制细菌生长)可从被感染的卵和幼体中分离到致病真菌。

(五)预防措施

(1)最好采用微流水生态育苗(王武,1998)。

(2)对沉淀池、育苗池及工具进行认真的洗刷,并用二氧化氯或水产保护神、聚烯吡酮碘(又称伏碘,PVP—I)消毒。

(3)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选择健壮的亲体进行育苗。

(4)当发现卵上有链壶菌寄生时,应将病体及时捞出销毁,对其余的抱卵虾蟹用1/万制霉菌素药浴l小时。

(5)育苗用水必须经过沉淀、过滤。

(6)加强饲养管理,投喂鲜活饲料,池水中定期泼洒养殖保、多福可乐等益生菌,及时排污,保持水质优良。

(六)治疗方法

发现患病要及早治疗,因疾病严重后就无法治愈。

(1)当被感染幼体上仅有链壶菌菌丝,而未形成大量顶囊和动孢子时,可将水位降低后全池泼制霉菌素,每立方米水体中放药62.5克。药浴2-2.5小时后再将水加满,隔1小时后进行大换水(孙修勤等,1990)。

(2)当幼体上不仅有菌丝,且已形成顶囊,向水中游出动孢子时,应将水位降低后,每立方米水体中放制霉菌素100克,药浴1-1.5小时后再加满池水,隔1小时后进行大换水。治疗后顶囊内的原生质收缩,动孢子变形、或失去放散能力(孙修勤等,1990)。

(3)轻度感染时,全池泼三氟乐灵1次(泰国产,含40%),每立方米水体0.02-0.03克;疾病较严重时要连泼2次(梁飞龙等,2000)。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