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既是鱼类生长的黄金季节旺季,也是各种鱼病暴发的关键时期,此时鱼塘养殖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年鱼类养殖的成败。因此,广大养殖者必须切实落实好以下养殖管理措施:
一、加强巡塘
每天要坚持早晨、中行、傍晚各巡塘1次,早晨观察池鱼有无浮头征兆出现。若发现有浮头,应根据浮头轻重程度及时采取增氧措施。中午检查池水水质和鱼的活动摄食情况,正确判断施肥量与投饵量是否适当,若有差异,应及时作出调整。傍晚查看池中有无残剩饵料及其它杂物,若有应及时其清除出池,以防池水受到污染。
二、科学调水
遇暴雨天气:暴雨来临前,适当降低水位。暴雨过后,若水位偏高,应及时排出多余池水,以防破堤和池水漫出堤坝,造成池鱼逃逸;若池水浑浊,选择晴天上午,全池泼洒净水先锋,用量为300~500克/亩,以快速净水,澄清水质。高温干旱天气:定期加换新水,稳定水位。一般每7~10天加入新水1次,每次加深池水20厘米;每半月换水1次,每次换掉池内30%的下层老少,保持透明度为35~40厘米。平常适时开机增氧,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开机时机是:晴天中午开、阴天早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出现浮头预兆提前开。调节酸碱度在7.5~8.5之间,保持池水呈弱碱性。当酸碱度低于7.5时,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0~15公斤/亩;当酸碱度高于8.5时,全池泼洒pH值降解剂用量为200克/亩。每半月泼洒1次微生物益水素,用量为200~300克/亩,以改良水质。每20~30d泼洒1次底毒净,用量为200克/亩,以修复和改善底质。
三、合理投饵
夏季光照强、温度高,鱼类摄食量大,新陈代谢旺盛,养殖水体中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质增多,发酵分解速度加快,造成池水水质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养殖户提到合理适量投饵。若投饵量过大,残饵会致使水质迅速恶化,导致病原菌的大量繁殖,从而引发肠炎等多种鱼病。因此,夏季投喂以池鱼吃到八成饱为好,一般以每次投喂后20分钟内基本吃完为宜。具体的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和池鱼的摄食生长情况灵活掌控。晴朗天多投,阴雨天少投,闷热天、雷雨前不投;水质肥爽正常投,水质清淡增加投,水色过浓减少投;池鱼集群争饵快正常投,集群少、争饵慢减少投;鱼病治疗期,适量投。投喂的饵料应精粗搭配,新鲜适口,营养全面,并实行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和定人的“五定投喂原则。
四、鱼病预防
一是饵料消毒。病原体往往随饵料被带入鱼体,所以投喂的饵料应新鲜、洁净,投喂前需用6毫克/升含氯30%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分钟后再投喂。二是食场消毒。每5~7天,使用含氯60%的二氯异氰尿酸钠对食场区水域消毒1次,浓度为0.5毫克/升,以阻止食场水域内细菌的大量滋生。三是投喂药饵。每月投喂1次用0.1%的大蒜素、1%的VC和0.3%的免疫多糖制成的药饵,每次连喂3~5天,增强鱼的机体抵抗力,降低发病率。四是水体消毒。每半月全池泼洒1次二溴海因,用量为100~150克/亩,防止赤皮、烂鳃、肠炎等细菌病。五是定期杀虫。每月全池泼洒1次鱼虫杀清,用量为100~150克/亩,防止指环虫、三代虫、中华蚤、锚头蚤、鱼虱等寄生虫病。养殖者在使用上述渔药防病时,请详细查阅生产厂方的产品使用说明书,根据鱼塘的实际水量,准确计算下药量,避免用药中毒事故和发生。(作者:潘志远唐玉华)